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理工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复习的强化阶段,我参加了专门的强化课程,因为我觉得听课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记住关键点,提高学习效率。我会再次浏览精讲精练,主要专注于记忆选择题的重要知识点。对于1000题的二次复习,我个人认为效果不太显著,但如果时间充裕,这也是一种备选方案。我选择了背诵徐涛的小黄书,并结合历年真题来巩固选择题的知识点。疾风劲草是许多人推荐的资料,但我个人并不太喜欢,觉得内容有些杂乱,且包含许多非重点信息。因此,我强烈建议使用徐涛的小黄书来背诵知识点,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搭配做真题练习。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关键是领会其内涵;而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建议后期自行绘制时间线,梳理党的会议、毛泽东的文章以及各次会议中的新观点和历史事件,这样做笔记有助于加深印象,非常重要。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七月起,务必启动全面复习!我对某些人的观念不太感冒,他们强调反复阅读某本书或刷了多少次题。数学不是光看就能掌握的,必须亲自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坚决避免查阅答案!我总共对全书进行了三次演练,初次尝试可能会感到缓慢艰难,很多问题都解答不出,但这无妨,你应该做好标记,以便下次能迅速定位未解的难题和知识盲点。标记具有关键意义,它影响你的后续复习规划。例如,打上√代表完全不懂,?表示因粗心犯错,※则意味着你可能只掌握了部分知识或需再次温习。每一次重读都要有价值,避免重拾书本时已忘记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已经熟练,这样可以为第二次复习节省时间并突出重点。第三次研读全书时,并非逐题重做,而是专注于常犯错或难以解决的题目类型,进行再练习和总结。遗憾的是,尽管如此,最后仍有少数题目未能彻底理解。完成全书的第三次梳理后,我就把它当作词典使用,遇到陌生知识点时随时查阅。最后两个月,我专心攻克李永乐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每天早晨预留三个小时,一整套一整套地做,并深入剖析不解之处,直到完全领悟。
考研英语方面:
大家首先端正心态,不必畏难。但是英语学习不能靠突击,必须贯穿备考全程,时刻不能懈怠。这是我准备的最早的一科,大概从四月初开始,正式复习之前我先找来去年的英语真题做了一下练手,一方面能摸清自己的水平,方便有针对性的制定复习计划,另一方面也能熟悉考研的题型以及难度。关键词:平衡无他,就是四者的平衡。大阅读、翻译、排序、作文,在打下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注意了,还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哦),四者并重来复习。不过,有一点要说明一下,作文是最容易提高的,所以,其实可以在最后一段时间再特别重视作文。关于完型,我是没有细弄的。这个,如果有时间则复习一下,没时间就算,排在最末位,因为完型所占分值比例较低,加之很难保证正确率(其实完型随便蒙一下所能取得的成绩,和仔细复习所取得的成绩,相差无几。所以,复习这个,“性价比”太低),所以属于“鸡肋”题型,是否复习,无可无不可。但是记住,翻译和排序无比重要,“性价比”极高,甚至高过“大阅读”,许多人之所以考砸,就是因为没有做好这两个题型(或者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两个题型)。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涵盖了电路理论、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你需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有深入理解,对半导体物理中的能带理论、载流子迁移率等也要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在后续的学习中起到支撑作用。
实践性是电子科学的重要特点。理论知识需凭实验来验证和深化理解。比如,你尝试搭建简单的电路模型,模拟电流流动,直观感受电路的工作原理。对半导体部分,理解PN结的形成及特性,以及MOSFET的工作机制,这些都是凭实验来加深理解的。
再者,深入理解和应用公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傅立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霍尔效应在磁敏元件设计中的角色,都需你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阅读经典教材和研究最新的科研论文也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像“电子技术基础”这样的经典教材帮你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阅读最新科研论文则帮助你了解学科前沿,拓宽视野。
定期自我检测和复习至关重要。你定期做历年真题或者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找出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建立错题集,反复练习错误题目,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