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杭电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复习技巧与经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科目的备考不必过早开始,稍晚一些集中复习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它也是考研中相对较为轻松的部分,无须过度忧虑。肖秀荣老师的考研系列书籍(如精讲精练、1000题、肖8、肖4、时事汇总)是值得关注的重点,认真做题,尤其在后期熟记肖8和肖4的大题,通过考试是完全可行的,甚至有望获得高分。我个人认为,除了通读一遍精讲精练外,关键在于听老师的讲解并反复练习1000题(首次做题用作业本记录,第二次依然如此,第三次才直接在书上做,第四次仅回顾错误题目)。此外,努力背诵肖8和肖4,当年的几道大题几乎都能在最后四套卷子里找到踪迹。
考研数学方面:
这一门我是分三轮复习的,第一轮是上面说的课本,当时边看课本边做课本习题,我第一轮是从五月份劳动节上来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到七月份中旬课本加上习题一轮结束了。中间因为感觉自己看书还是蛮吃力的,之后开始准备复习全书,因为第一遍看课本看得仔细,看起全书不是很吃力,但是容易错,记得做第二章全书习题时,就没有对几个。跟老师交流了很久,老师一直安慰我说是刚开始做大家都一样qwq,后来就慢慢好多了。全书我是一章一章扎扎实实准备的,每一个题目都要自己算,会做不行还要能做对,当时进度不快,计划是45天在九月份之前一遍过完,后来推迟了一周。在这里,我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是真的出的很好,要想数学考出一个好成绩,全书至少得看两遍。九月份全书一遍完了之后,开始第二遍,一直到十月份中旬,这期间顺带做完了660题,660题出的题目注重概念,易错,难度不小,做完了并消化了它有利于后期冲刺。从十月份中旬之后20天,每两天一套真题,在十一月份上旬就把真题基本做完了(留下了近两年的,用于最后模拟),此后划了一周时间总结消化错题。从十一月份下旬开始做模拟题,当时模拟题难度大于真题,备受打击,不过接连几套下来也就慢慢适应了。模拟题完了之后就开始回归全书做真题,建立框架了,之后就是最后模拟两套真题考试了。上面说的时间轴我建议大家理一理,参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第一轮第二轮每天大概一上午数学,后期三个小时,到了十一月份下旬,差不多就只有两个小时一点,主要是被政治占用了不少时间。总结一下,课本一遍,全书三遍,真题两遍,模拟题一遍,每一遍之后都要拿出时间来消化分析弱点。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考研真题是个好东西,要买带精解的那种,有的同学把真题做了好多遍读了好多遍背了好多遍对英语水平有帮助。作文有许多同学都是背了很多作文,这是一种方法,我也试过,但是背了之后,我发现自己过两天就会忘记,而且一本厚书背下来也很耗时间。所以我改“背”为“看”——也就是我会认真的看每一篇的思路,把句子主干划出来,然后看它是怎么来将短句写成长句的,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套路。考前网上会有很多什么所谓的高分甚至满分模板,也看到有同学说买了但是没法用,因为万能模板不可能百分百适合每一类主题。我写作的时候有一种习惯,就是我会要求自己必须用几种句型,比如强调,倒装,祈使等,具体的会看文章内容而定。因为文章看了十来篇就大致知道写作套路了,所以就整理了自己的模板~结果看来,我自己整理的模板也不是很差嘛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凝固、塑性变形、断裂与疲劳等多个重要模块。每个部分都需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例如,晶体结构的理解是基础,它涉及到原子排列方式、晶格参数计算等,理解这些帮助理解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图则是材料科学的核心,理解不同成分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对预测材料性能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论结合实验非常有效。比如,在学习扩散理论时,配合做一些模拟实验,凭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扩散过程的理解。同样,凭观察和分析真实的金属或陶瓷样品,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显微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中,我经常尝试解决一些开放性的案例题,如设计一个特定条件下的合金系统或者解释材料失效的原因。这种实践性的训练不仅提升解题技巧,还能帮助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持续的复习和总结也非常重要。我习惯定期回顾笔记,梳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每次复习都是一次深化理解的过程,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
不要忽视教材和参考书的价值。像Callister的《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这样的经典教材,不仅覆盖了广泛的内容,讲解深入浅出,是理解和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