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德语语言文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首师大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首都师范大学德语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使用了1000道习题,选择用铅笔完成,做完后擦除再重复练习。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个月,需要重温所有题目。此外,将考研大纲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块记忆,若感到压力过大,可以侧重背诵“风中”的内容,旧版也可,因为变动不多。但最终仍需回到大纲,熟记每章的标题,并掌握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这些框架在参加辅导班时,老师们通常会详细解释,因此背诵起来会更加顺畅。当基础稳固后,开始做历年真题。务必实事求是,深入理解每个选择题的来源和大题的答题思路。肖秀荣解析真题相当详尽,在这方面他做得很好。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肖秀荣的教材,尤其是预测卷,他的内容更贴近实际。我发现我在主观题上的表现优于客观题,虽然对于客观题的多选题有些犹豫,但在主观题上我能清晰表达观点。因此,对于政治主观题,一定要充实回答,这要求我们深度理解和大量背诵!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张剑的历年英语真题解析,也就是俗称的黄宝书。如果你也是处于想把英语拾起来找点感觉的话,那我推荐你需要找一本不是很难的阅读资料,不需要太深究,做一做,看看答案,但是一定要看一下解析,看一下错误原因。我当时是用的考试虫的阅读,他每个单元有四篇阅读,一篇新题型,前3篇阅读都是简单类,最后一篇是较难。也谈不上好还是不好,就只是一个练手的过渡期。至于张剑的150篇,我是不怎么推荐的。我自己是买了那个基础训练篇,题目设置逻辑倒是和真题有一点点像,可是经常会有答案很难说服人,所以我做了几个单元就没做了,他的那个提高篇,据我同学做的状态来看,就是各种考生词。。。我在八月份的时候开始做的真题,是从1991年开始做的吧,也算是那2000年之前的当练手,毕竟他比市面上的资料靠谱。先是做一遍,看一下正确率,然后带着看一下错误选项的原因。然后一直做到了2002年。然后就是倒回去做第二遍。我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句句翻译,自己现在原文上面可是大略的写一下意思,然后对照标准翻译,在订正。这个过程其实挺耗时间的,但是有它的好处。在才开始翻译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句序什么的甚为痛苦,可是静下心来,翻个几年,你将会有大收获。还能练翻译,就不需要特地挪时间练翻译了。我在把1992-2002翻了一遍之后,再去做2003-2008,过程和上面一样,可是明显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多了,特别是到2005年之后,几乎不用怎么多写,只需要把一些长难句写粗来,而且翻译的正确率上去了,做阅读看答案也好理解多了。我是特地留了最后三年没做,想要最后一个月测评的。这一遍做完,你会发现第一遍做的答案自己完全没有印象,所以放心大胆的做真题吧。在第二遍的时候,还有一个大任务就是分析题目,正确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选项为什么错误,是什么错误。同时也要分析文章结构,分几段,每一段主要讲什么。这一遍做完后,就开始做第三遍,文章大略看一下就很容易有框架了,继续做。其实,要是认认真真每天进行这些工作,在家上背单词,其实做完这些的时候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早点做真题是没有关系的!最后一遍我就是读真题,大声读粗来,一边读一边想着文章结构,就会有很大的阅读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在最后一个多月主攻作文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放掉阅读,因为那个时候怎么的怎么的对真题也比较熟了,再不济每天也得读个一两年的真题。我的这个准备过程是比较耗费心力且短期没什么华丽提升的,但是从身边同学和我的准备和最后分数来看,还是有点效果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德语基础知识,这是所有德语学习的基础,包括语法、词汇、句型等。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扎实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因这将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能力。我会每天花费一定时间复习和练习语法,使用权威的教材如《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等,并结合大量的习题进行巩固。积累词汇量也至关重要,我推荐使用卡片记忆法,每天记忆一定数量的新词并定期复习,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防止遗忘。
德语综合知识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对德国文化、历史、社会有一定的了解。这部分的学习需广泛阅读,不仅仅是教科书,还阅读德国原版小说、新闻、学术文章等,凭实践提升自有的阅读理解能力。我还会定期参加模拟辩论或讨论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的能力。观看德语电影和电视剧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日常对话中的表达。
在备考期间,我还特别注重真题的训练。历年真题是最直接反映考试难度和风格的资料,凭对它们的反复研究,找出命题人的思路,从有针对性地准备。每次做完一套题,我都会认真分析错误,找出不足,针对性地改进。
我想强调的是,学习德语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耐心和毅力。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适时调整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有的学习节奏,这些都是我在备考过程中深感重要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