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备考指南与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从一开始就感到自学政治缺乏明确的方向,于是我自己购买了由教育部编写的《大纲解析》。初次阅读,关于马原和毛中特的部分,我大致以每一两天一章的速度推进,特别是毛中特的第五到第七章,我花了超过一周的时间,这段时间主要跟随老师的指导,仔细摘录关键知识点,这个过程非常详尽,每天至少投入三个小时在政治学习上。每天读完后,我会完成对应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选择题来巩固理解。
接下来,我转向史纲和思修的学习。史纲大约花费了我三四天的时间,而思修则仅需一天,不过那天我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两个部分我没有做笔记,而是直接在书中标记重要点,因为大部分的难点和重点已经集中在前面两个部分,史纲和思修相对较易。顺便说一句,书中的第五部分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去读。
第一轮复习进度缓慢得让我感到焦急,而且看完后几乎没有任何记忆,那时我觉得自己不可能记住所有内容。这一阶段,我不涉及大题的准备,所以简答题部分我都略过了。进入第二轮复习,效率显著提高,对照笔记,关注书上的重点标注,同时做一些选择题,每天大概需要两个小时。此时,我们依然还未开始准备大题。这时,我购入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发现它对提升选择题的解答能力颇有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第一遍大概是从5月份一直看到8月底,看完一章把这一章的定理自己证明一遍、笔记自己做一遍、例题不看答案自己做一遍、课后题自己做完对答案,不会的题、会但是没想起来的题、不熟悉的题都要做上不同的标记,有助于后期复习。基本上这一遍下来,基础就能打好。今年的数学都说普遍难,但是我觉得不是难,而是反押题倾向特别明显,出了很多小陷阱。所以数学一定要多总结陷阱,一种题型尝试多种方法解答,一个问题是否有多种答案。
考研英语方面:
新式题目较为简单,主要是排序题,依赖关键信息来辨别主语对应关系。对于今年的英语一来说,难度相对较低。必备教材包括黄皮书全集、王江涛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以及张剑的模拟五套卷。复习英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其中阅读理解是核心重点。阅读理解的训练应尽早启动,初阶段以记忆词汇为主,建议单词至少背诵5至6遍。我因背诵次数不足,在后期做模拟题时遇到困扰,有些单词影响了解题,尤其是那些曾经背过却遗忘的词汇,这表明背单词需要反复多次,并且在后期要预留时间重温旧词汇,以防止遗忘。例如,在感到疲劳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回顾单词,既可放松大脑,又可巩固记忆,因为到了后期,大部分单词已相当熟悉,每日浏览几个词汇列表,耗时并不长。
阅读理解的强化阶段侧重于历年真题和适量模拟题的演练。我从1997年开始做起,总共完成了两轮,多做真题有助于归纳正确和错误选项的特点,也有利于理解出题者的思维模式。至于作文,我在最后一月才开始准备,感觉时间略显紧张,复习不够充分,建议提前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开始会更加稳妥。我收集了一些通用模板和句子,考试中也派上了用场。考前使用真实的答题纸练习,掌握各段的速度和字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书写务必清晰美观,若字迹不佳,可提前找时间练习。对于完形填空和翻译,我只完成了真题,其他练习较少涉及,因为它们的效益相对较弱。若有充裕的复习时间,可以探索一些技巧和策略。当然,作文必须整理模板,后期在背诵基础上多积累几套即可。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传感器的工作机制、遥感图像处理以及遥感应用等多个方面。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需深入理解光谱特性、辐射传递方程等基础概念。这些理论知识虽然抽象,但却是理解和解析遥感图像的基础,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
遥感传感器的知识点也非常重要。要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的工作方式,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部分内容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这样既有趣又有效。
再者,遥感图像处理是考试的重点。要掌握像元分类、影像增强、几何校正等基本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操作,借助遥感软件如ENVI、QGIS等进行模拟训练,提升对遥感数据的实际处理能力。
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从环境监测到灾害评估,从城市规划到农业估产,几乎无处不在。这部分内容需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理解遥感技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也需具备一定的地理学背景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联系实际至关重要。除了课本,应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关注科研前沿,这将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遥感的应用。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也是提高分数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