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长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最好在暑假两个月时间里将马原部分消化的差不多。大多数考生到政治复习后期都会感觉马原部分晦涩难懂,因此在暑假一定要先看一遍马原。当达到能分析题目为何如此设置的程度时,对于马原的复习就算差不多到位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对马原选择题错误选项的分析,一定要在题目旁标注,这个选项为什么是错的,如此复习才能事半功倍。政治到后期冲刺阶段时,一定要信奉一条以保证城池不失,即紧跟大流。政治总体来说不用过分的投入精力。
考研数学方面:
从四月份开始到暑假前,要做的就是过教材。同济第六版高数和线代,根据考研大纲,把要考的知识点梳理一遍,概念,定理,公式要理解,熟记。课后习题不必全做,选择性的做一些即可(就当时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题就行)。暑假开始后,我开始看二李的《复习全书》,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至少要看三遍。第一遍可能会感觉很难,不用担心,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的。要做的就是绕过去,做个记号,等第二遍再看,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不过这本书只看高数就行,线代部分可以选择李永乐老师的《线代讲义》。十一月中旬之前要结束《全书》复习,开始真题练习。真题是最好的辅导材料,也要至少两遍以上。尤其是近五年的要做三遍。至于各类模拟题,选择性做一些即可。就我所看的,市面上很少有模拟题和真题出的在一个水平上的。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单词是基础。单词一定要背(一些个别同学排除),但绝对不是死背,每天拿着单词书,一个读一分钟的这种做法我非常不提倡,用我们系主任的一句话是:这种蠢方法看着就心疼。单词分三种来记,分别是完全没见过、见过不熟、很熟,对于已经很熟的单词就不用背了,耽误时间,只需熟悉用法以及在那种文章里比较常见即可,对于那种见过但是不熟悉的就要着重背,因为那是你的软肋,这种单词往往是要么不出现,要么出现就致命的,所以一定要熟记,可以以天或是周为单位来巩固记忆,而对于那种完全陌生的单词(我有强迫症,对于我来说我是一定要记下的),如果纯以考研为目的的话,我个人不建议背诵,混个眼熟就行。考研单词书过了几遍之后,就要放一放,开始入手真题上的单词了,最主要的是阅读里的单词,把真题的阅读单词整理出来反复记忆,尤其是总是出现的,且其意思因语境而与平时记忆中的意思不同的,一定要熟记。对于完型,翻译及新题型中单词要着重看近5年的。单词就磨叽到这,不明白的再问吧。其次,阅读是关键。有人说你的阅读分数再乘以二基本就是你的英语分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八九不离十。对于阅读,我的方法就是,做真题。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阅读真题,我精读了至少15遍,泛读了无数,有的文章我甚至都背下来默写下来,最后阅读还是错了两个(那两个正是我犹豫了好久改了好几次结果还是改错了),我没有留着真题说什么等到最后测验一下,我觉得那样有点浪费资源,不过大家可以视情况而定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不同。阅读的问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出处,总结一下出题人经常会在什么地方出题,出一些什么类型的题,我习惯标出段落以及为每段中的每句话标上号,在做题的时候,比如第21题是在第一段第二句,那就在21题旁写下P1-②,这样检查的时候比较有条理。再次,写作不要拖后腿。写作我就是多背背美文,积累一下素材,小作文把要求都写出来就行,大作文就是要调理清晰,紧扣主题就行。最后,完型翻译新题型的话,就是多做做真题,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至关重要。材料科学基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固态反应、塑性变形、断裂力学等。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例如,晶体结构的理解不仅要知道点阵、晶面、晶向,还要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对相图,不仅要能画出常见的铁碳相图,更要理解各相的形成条件和转变过程。
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容忽视。材料科学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理论知识。凭做实验来深化对材料性质的理解,如观察晶体生长、测量材料的力学性能等。实验报告的撰写也能锻炼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再者,计算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材料科学中涉及到许多定量问题,如扩散系数的计算、应力应变曲线的解析等。熟练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能帮助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关注最新科研动态也是必要的。阅读国内外顶级期刊的文章,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突破,这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助于理解和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合作和交流技巧同样重要。在研究过程中,需与导师、同学进行频繁的讨论和协作,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建议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既要保证基础知识的巩固,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操作。定期自我检测,凭模拟试题或历年真题来检查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