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考研备考技巧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在十月期间,我每日投入一小时来解决1000题中第二次错误的部分,并购入了依据最新大纲编写的《风中劲草》复习资料,尽管它的部分内容可能与大纲存在差异,因为它较早完成精讲精炼。进入十一月,我开始第三次通读教材,或者选择阅读肖老师的精华版教材。此刻,只需关注重点内容。我会再做一遍1000题,全面解答,以确保上次做对的题目并非偶然猜对。这时,时政资料已逐渐发布,我每天都匀出时间来学习。十二月,我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重温1000题中的错题,并重新研读教材。每天坚持做一套八套题,力求彻底理解,特别是选择题,每一题都至关重要。八套题的大题部分可略过。这时,各种辅导机构会推出时政相关习题集,建议多做一些。真题中,除最后几道选择题完全考察时政外,其余题目也多多少少会有涉及。下半月,20天20题和最后四套题相继问世,无论是大题还是选择题,我都全力以赴地背诵,越熟练越好。确实,这个阶段是唯一需要大量背诵的时候,因此要持续不断直到考试前一天。
考研数学方面:
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颇具挑战性,有时难以理解某些概念,但我专注于掌握实用的定理和解题技巧。我会把这些要点记在笔记中,并在几天后尝试凭记忆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即使忘记了解题步骤,我也会坚持重试,不断循环,直到彻底掌握。经过这样的努力,第一次通读全书时感到毫无难度,做题变得轻而易举。
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经常包含一些非常有用的推论,在解题过程中极其便利,所以我特别注重熟记它们。我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完成了660题,但由于当时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考试日期临近,每天只能挤出两个小时左右,导致做题过程较为匆忙,缺乏深入的反思与总结,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真题我是一天一套,主要是由于时间紧迫。
然而,前期的大量练习使我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大多数题目我都能够熟练应对。因此,在面对真题或各类试题时,我能迅速解答,在实际考试中也能顺利完成所有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我建议尽早着手准备。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关键是要持续进行阅读或记忆单词。研究生阶段的英语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考研词汇量可能还不够)。如果觉得专门学习英语过于繁重,那么查阅与你专业相关的英文论文会是个好方法。我只用了两本书作为参考资料:首先,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实际上只有100篇),由于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所以感觉它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对于时间宽裕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先做真题再做这本书;其次,就是《历年真题集》,我总共做了两遍选择题,从11月份开始,大约每隔一天做一套,以保持答题的状态。在后期,每天至少完成四篇阅读理解,不必过于在意对错,但必须坚持不懈。阅读时应带有目的性,寻找关键词,准确定位,并排除干扰项,这时你会发现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几年的真题,每年遇到的陌生词汇都会变得逐渐熟悉,看得越多,记得越牢。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工程的学习首先需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知识。尤其是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噪声控制等模块,都需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例如,理解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如何凭物理过程进行分离和净化,以及生物降解的过程等。
对环境工程中的数学和统计应用,如流体力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我会推荐多做实际计算题来提升技能。这些工具性的知识能帮助定量分析环境问题,设计出更有效的治理方案。掌握编程语言如Python或R,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模拟,这也是现代环境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实验室操作经验能直观地了解环境工程的实践过程,如水质检测、样品处理等。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习,也是理解和运用环境工程理论的好方式。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还需关注环境政策法规和国际环保动态。这些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使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法规,为环境保护做出更科学、更合规的决策。
我强调的是持续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环境问题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需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不断更新自有的知识库。面对各种环境问题,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接受,敢于挑战,以创新的解决方案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