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山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学考研复习指南与经验

中山大学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素养并非短期内能速成的,有时候文科生的直觉甚至优于理科生的临时抱佛脚。但在复习的最后关头,突击学习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在过去,我可能会提议考生从暑假开始涉足政治,先熟悉基本框架和主线。然而今年,由于预计教材会有重大改动,为防止早期形成固定思维后难以调整,连肖教授都建议不要过早开始,最好等到九月大纲公布后再着手。为了避免后期繁重的任务引发过度压力和焦虑,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充足且有序。
在确保英语和专业课程扎实的基础上,适当地休息与学习相结合,可以提前预习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特别是那些涉及理解概念如剩余价值和资本构成的部分。对于常考的历史性时刻和各类文献,可以创建一个时间线来梳理,这样既能像阅读历史一样有趣,又能加深记忆。同时,注意政治语言的精确性至关重要,务必抓住题目关键词,例如“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各有其特定含义,此外,“中间分子”和“中间势力”也不能混为一谈。当然,每年的重要会议及其新提出的概念也需要了解,但这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后续肖教授的时事总结会涵盖这些内容,只需及时查阅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学习是长期的工程,对初次考研来说,最好有一年的复习时间是比较好的,最好在7月份之前将书本和复习全书过一遍,8、9月份强化复习,这一阶段边复习全书边做李永乐660题,查漏补缺做好错题的整理和反思。这些错题和反思会对日后考研起到不小的帮助。平时这些错题可以时不时的拿出来在重做一遍,试着改变自己之前错误的思路。660的题目难度较大,出错或者错误较多也没关系,查漏补缺才是660的作用。10月份各类历年真题都出来了,可以买一本回来做,总体感觉05年之前的题目因为被讲的太多失去了意义,所以可以做最近十年的真题就好(留出2、3年的最后12月份使用),当然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对真题和之后的模拟套卷要依自己的训练时间。11、12月份可以做一些不错的模拟题来提高难度。这里面推荐张宇的八套卷和最后四套卷,八套卷难度较高,你可能会很受伤,但没关系,坚持下去。最后的一个月我认为就是做套卷、整理错题、反思、查漏补缺这样循环往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合理规划时间对之前整理的错题进行地毯式复习这个工作可以一直持续到考研前一晚。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水平不太自信,只通过了四级考试,因此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每天都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选择的教材是黄皮书,但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个人的理解和努力。每日的学习流程无非是上课、总结方法和策略,简单来说,英语学习就是记忆与实践,包括记单词、诵读佳句、培养语感,以及大量的阅读练习。实际上,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吓人。
在开始做考研英语真题之前,我先完成了一本模拟试题集。虽然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做模拟题,但我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如果能深入理解真题中的每个句子结构、含义、词汇及文章架构,这需要大量的思考时间。将这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模拟题上,既无益也浪费。我在做每一套模拟题时都会按照实际考试的时间限制来进行。
我找来了过去十五年英语真题的Word版本,将每篇阅读理解的句子分割并留白,打印出来。完成后,我会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翻译,并与标准答案对比。我喜欢标注出陌生词汇,通读全文来记忆它们,这样做有助于快速掌握新词,同时提升语感。我坚持每天固定时间朗读真题原文。
完成阅读部分后,我会仔细分析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背后的原因。我使用的是丁晓钟的真题解析,当然,黄皮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两个科目虽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遥感主要涉及的是凭卫星或飞机等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的平台。
对遥感部分,重点在于理解和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谱理论、遥感图像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你需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遥感图像,如多光谱、高光谱和雷达图像,并能解析出其中的地物信息。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也是遥感的重点,这些都需你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学习则需你熟练操作主流的GIS软件,如ArcGIS或QGIS,进行数据采集、编辑、管理和分析。理解空间数据模型,例如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基础。在高级阶段,你会接触到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和地理建模等内容,这些都是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理论结合实践。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了解基础知识,凭实际项目去应用所学,比如分析卫星图像,制作地图,或者进行空间数据分析。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实习,这将极大地提升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对复习,我推荐做历年真题,这不仅有助于熟悉题型,也能检验知识掌握程度。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很重要,这样巩固记忆,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