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车辆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交大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车辆工程考研复习诀窍与经验

北京交通大学车辆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我不建议过早着手。我个人是在十月份,等政治大纲解析出版后才开始。主要参考资料是教育部发行的大纲解析,同时结合肖秀荣老师的辅导书籍,特别是他的“命题人1000题”,非常适合练习选择题。选择题在政治考试中占据极其关键的地位,它是你能否达到70分的关键。我主要做了1000题以及红宝书的900题,再加上历年真题的选择题部分。
对于大题,我认为不必过早死记硬背。我自身是在考试前两周才开始专注记忆大题内容。肖秀荣系列的资料非常实用,例如肖四、命题人八套卷等,这些都是临考前值得熟读的记忆材料。通常考试中会出现一些你已经背诵过的内容,答题时依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即可。此外,书写清晰和卷面整洁也是政治考试中的重要因素。只要回答切中要点,并且字迹工整,得分应该不会低。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数学时从6月份开始复习的,从基础开始,从知识框架到专题训练再到最后的拔高,都非常有用。到8月中旬的时候才把数学第一轮复习结束。然后立刻开始做真题大全解。按照考试的要求,每天早上8.30------11.30做一套数学题,建议不要在做的时候看书。我当时复习完第一遍数学时,其实高数好多知识点也都忘了,然后做数学真题时,前10套也是漏洞百出,但是我还是坚持做下去了。前10年的题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偏基础,然后我基本上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做完,然后花一个小时总结错题,将标准答案和自己写的答案对比,找错误的原因,不懂的就去问老师。做完前十年的题后,再做中间10年题时,就感觉好多知识又都回忆起来了,基本可以在脑袋里想出整个数学的框架了。然后从08年开始的真题,我觉得就开始变难了,然后基本上是三天两套题,或者四天两套题了。我觉得难点主要是曲线积分那计算复杂了,然后选择填空题有时候会出一些没见过的新题,不知道怎样下手,以及反常积分,和级数的一些选择填空题有点晕,偶尔还会出一点几年没考过的低频知识点,大题的话我觉得还算常规。做完数学真题已经是10月中旬了。这算是数学的第二轮复习了吧!然后开始第三轮数学复习,我把30年真题中所有的错题或者不熟的题(我在做题时,如果感觉这个题不熟,但是又能做的情况,我会做上标记,然后做完后再看看这个知识点)整理了一遍,粗心大意做错的题就看一眼答案,确定自己思路真的没问题后就过,然后对于动不了手,或者反复出错的题,我就将这些题订正到自己的错题本上。然后写下总结,就是如果下次自己再遇到这种题时,第一步,第二步应该怎样做,相当于就是总结做这些题的套路。第三轮完成后,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做张宇8套卷。虽然8套卷的确很难,但是8套卷也比较全,就是8套卷基本覆盖了所有考点,包括好多低频考点,做8套卷是一个梳理知识框架的一个好机会。我当时做8套卷的方法是一套卷子分两天做,第一天只做选择题,做完后,马上对答案,分析做错的题。选择题是每个题都重视,不会做的先放下,做完后看答案。第二天是做大题,有的太难或者太偏的大题(真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题)我就直接放弃了,后面看看答案,了解下解题思路就行。然后考前的两个星期,我看了看李永乐的6+2,只做了他的线代部分,然后看了看概率论的题以及曲面积分。其余的就没看了。这基本就是我数学复习的整个过程了。最后数学考的分数,也比较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学习,我的主要方法是精研真题,如张剑的真题集。起初,我专注于阅读理解,尽管满篇都是陌生词汇,但我的底线是掌握所有在真题中出现的单词。即使一篇阅读理解只能正确解答2个问题,也不要因此丧失信心,因为这是从零开始的过程。每完成一套题后,我会尝试将阅读理解翻译成中文,并与张剑提供的译文比较,以确保我对文章的理解无误,这对后续的翻译练习也有所助益。接着,我会转向完形填空部分,保留几套完整的真题用于后期模拟。
对于翻译部分,我没有过多关注,因为在翻译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那种新题型并不复杂,只要多加练习就能应对。至于作文,我认为初期无需投入大量时间,我是临近考试的一个月才着手准备。参考王江涛的高分作文,我构建了自己的大小作文模板,并进行背诵。然而,重要的是要亲自动笔写作,记忆和实际写作是两码事。考试可能会遇到未曾见过的主题,灵活运用句型才能适应各类话题的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机械原理》,必须理解它是一门研究机构和机器运动及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设计程序的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例如,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齿轮传动和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等,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扎实掌握。对这些知识点,我会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理解,也会尝试自己绘制机构示意图,这样既能锻炼空间想象能力,也能帮助记忆。
动态分析部分,如达朗贝尔原理和虚功原理,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部分内容往往与物理力学相结合,需有一定的物理基础。我建议大家在学习这部分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场景,会更有助于理解。
再者,机械设计部分,包括齿轮、轴承、螺纹等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这部分需很多标准和公式,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设计背后的工程思维。我会定期复习相关手册,并尝试设计简单的机械部件,以此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我想强调的是,学习《机械原理》并非一蹴就的过程,是需持续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我会定期回顾课程内容,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我也推荐大家参加一些讨论小组或者找研友一起探讨,互相答疑解惑,这样的互动学习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