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量经济学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实际上在接近十月份时才着手准备政治科目,这似乎源于某种莫名的胆量(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之后,我每日投入1至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偶尔还会任性地因未完成计划而忽略它。我推荐尽早启动复习,暑假就可以先浏览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哲学内容,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相当需要领会。除此之外,反复背诵、多做选择题训练以及归纳多项选择题中的常见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复习的时候主要注重方法和基础的复习,强化过后,你的能力会有很大提升,但是数学需要动手,你还是要多做题。十月份要开始做真题,而且要按照考试时间来做,一开始即使做的很差,心里也不要有太大的波动,慢慢来,会有提升的,后期做些难度高一些的模拟题,防止出现今年难度提升,心里崩溃的状况。反正我考完数学交卷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的题目都是空的,所以即使题目变难,调节心理,能写多少写多少,不要一个字不写。
考研英语方面:
很多人说真题要做2~3遍,这个因人而异。我做了第一遍真题以后把答案都记住了,所以可能没什么意义。不过可以练练新题型,练练翻译,关于这两种题型的做题方法,网上有很多,可以搜一下,不难。我的英语基础还可以。关于考研英语的学习,上面也提到过一些。我主要是吸取了几个前辈的经验,加上我自己的特点做的。背单词实在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候我也努力过,基本上看了一两遍吧,后来也买了张健的那个大黄本。买两套就够了,虽然说你要多做几遍,可是时间真的不太够用。我每天的时间用来学习的也不是太多,相比较而言。只做真题,多做几遍,这是经验一。第二就是按专题来做,我是先做的翻译,然后是阅读,然后是新题型,然后是完型,最后是作文。每个专题做完都要总结,总结比做题重要,做题才花多少时间啊,最重要的是把每个单词,每个句型都搞明白,文章结构和思想搞明白,题目的类型以及应对方法都搞透。还有,我前面说有个学弟给了我11年新东方的录影,那个就是按专题讲的,你可以先看每个专题的录影再做题,也可以做完了再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定。我那时候这两种方法交错使用,看情况而定。常常走在路上思考你的复习方法是不是要调整,这点也很重要。英语大体就是这样,出效果很慢是英语的特点,不过要坚持。大家博取众长吧,多看看别人的观点,以自己为中心,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还有,如果你英语基础不是太好,建议还是背背真题的阅读理解。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理论的掌握至关重要。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如供需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是所有后续理论的基石。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对解决复杂经济问题至关重要。我会凭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并凭做题来巩固记忆。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理论框架需清晰。宏观经济学关注国家整体经济活动,如GDP、就业率、通货膨胀等;微观经济学则聚焦于个体决策,如消费者行为、企业生产等。理解这两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对我言是重要的一环。我凭绘制思维导图,将复杂的理论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
再者,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数量经济学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我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了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并凭实际案例来练习应用。MATLAB或R语言的编程技能也是提升分析效率的重要工具。
持续关注经济动态和研究前沿也非常重要。我会定期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财经媒体,了解最新的经济政策和研究成果,这不仅帮助我理解和应用理论,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论文选题灵感。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凭理解经济学背后的逻辑,我更好地知识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定期自我测试和讨论小组的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