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在重返校园后才开始涉猎政治学习的,如果觉得起步偏晚,提早一个月也无妨,但不必过早,因为这门学科需要巧妙的理解。我的主要参考资料是肖秀荣的系列书籍,几乎购买了他的全部作品。在9月至10月期间,我会利用上午的一段时间专心于政治学习,阅读一章精讲精练,然后完成对应的1000题,这样的循环大约持续一个月(1000题使用铅笔答题,以便日后多次复习)。接下来是第二轮,但我改变了顺序,先做1000题,再回顾精讲精练内容。到了10月和11月,进行第二轮学习时,你可能会发现初次学习的内容记忆模糊。不过别灰心,由于知识点繁杂,需要通过不断刷题来加深印象。每次做错的题目务必查阅原文,结合解析理解错误原因,一些错误会反复出现,记得做好标注。10月左右会有政治大纲解析和风中劲草出版,我认为前者是值得购买的,尽管我在第二轮仍然使用精讲精练做笔记,但大纲解析中会列出每年的变动,这些都是重要考点,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中,所以在做模拟试题时,遇到精讲精练中未提及的部分,需查阅大纲解析。我还购买了风中劲草,但由于时间紧张,未能深入阅读,这本书更像是精讲精练的浓缩版,适合时间紧迫的学生参考。我的政治复习全程仅进行了这两轮。11月起,我不再通读精讲精练,但继续刷1000题,遇到错题依然查阅并标记,1000题我大概重做了4至5次,这对巩固基础知识和提升解题直觉很有帮助。此外,过去十年的选择题真题也要反复研读,以了解考研的实际难度和风格。11月,肖秀荣的8套卷面世,选择题要认真对待,反复练习,主观题则做到熟悉。12月,肖四发布,处理方法相同,但此时要开始背诵大题。我只背诵了肖四的所有大题,逐字逐句地背了5到6遍,考试时只需稍加结合材料即可,我认为这样已经足够应对大题部分。至于形势与政策,除了购买肖秀荣的小册子,还要密切关注他的最新指导,最后阶段我购买了市场上能找到的各种模拟题,仅用于练习选择题,因为不同老师的侧重点各异,多做些准备总是有益的。
考研数学方面:
这个阶段要开始做全书了,我高数当时是做了的张宇18讲+1000题的高数部分。感觉效果比之前自己一个人刷题好很多,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复习的时候基础没有打好,强化就会串不起来知识点。所以前面说过,一定要基础打好才可以,强化的话线代强化辅导讲义是不错的选择。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是绝对的关键!我仅使用了张剑的黄皮书,包含了真题与解析,没有涉及其他练习材料。从05年至12年的真题,我足足演练了四遍,由于需求,我又把94年至05年的题目过了一遍。在考试前夕,我以半模拟、半练习的方式处理了13年以后的几套试卷。我没有深究题型分析或命题规则,也没死记硬背,只是确保每日的练习量,维持解题的感觉。成绩有时好有时坏,但我并未因此动摇,持续训练才是关键。进入最后两周的决战期,应减少做题频率,每周维持一到两套,避免正确率影响情绪和自信心。同时,可重做之前的阅读理解,无需核对答案,单纯作为手感练习。重要的是,作文务必尽早动手,别拖延,否则越临近考试就越缺乏动力,在考场上的写作体验将大打折扣。(概括来说,不断背单词、刷阅读是全程的重点,随后再针对其他题型进行准备)至于作文,原计划是从10月开始每天积累素材并进行默写,但由于专攻专业课程,心力交瘁,此事一再推迟。直到考前一周左右,我才匆忙浏览了一些作文模版,并融合部分素材,构建了自己的独特模版。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基本理论是理解整个经济体系运作的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部分。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决策者(如消费者和企业)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佳选,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率等。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关系、效用最大化、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是非常关键的。理解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的概念也非常重要,这些都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凭阅读经典的教科书,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模型以及经济周期理论。特别要注意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帮助预测和解释经济活动的变化。理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比如汇率变动和国际贸易,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并不断凭做题来巩固知识。找一些历年的试题或者模拟题来做,这样既能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也能熟悉考试的出题风格。多读一些经济学家的论文,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这对深化理解和提高答题深度非常有帮助。
我还建议大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或者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复习,互相提问、解答,这样既提高效率,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