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劳动经济学考研复习技巧与经验

厦门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做题,我买了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八套卷、四套卷和任汝芬四套卷。老实讲,有些东西的练习就是要做题,尤其是这些硬性考试,在最后时间做完那几套卷之后我发现老师们涉及的考点都有所重合,当然,每年的政治热点也就那么几个,所以大家说背完四套卷,考研政治就不怕这也是有道理的。重点推荐这几套试卷,考研前一定要过一遍,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再购买其他书籍,在这我就不再推荐啦~政治考的不高,就简单说说吧。政治我是八月份开始的,精讲精练比较厚,字也很密,看着头晕。其实第一遍看就是大致熟悉内容,记不住什么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担心。有的说法是等九月份政治大纲出来再学习政治,我认为其实可以适当早一点,每年政治大纲的改动很多是虚增和虚删,实质性的变动很小,完全可以提前熟悉,细水长流,后面的时间很紧,这样也是为后面分担压力。接下来我刷了三遍1000题,这个对巩固客观题知识点很有用。之后还做了讲真题、肖八肖四,然后就考试了。
考研数学方面:
常言道,精通数学就能主宰世界,在考研的过程中,数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应当是最先启动复习的科目,我那时每天都大致浏览教科书,课堂上主要是记笔记(那时候还没全身心投入考研,希望大家能吸取教训)。我使用的是李永乐的全书,八月初开始第一次通读,九月进行第二次,十月则是第三次,总计阅读了三遍,期间还时不时回顾课堂笔记。十一月我才着手做历年真题,仅做了一遍,从2005年开始,涵盖了大约11年的题目。次年,由于有了第一年的基础,我在数学上的投入时间较少,但效率提高了不少,我仔细研读了张宇的36讲两次,虽然买了1000题但连包装都没打开。真题部分,我选择了张宇版,从1986年开始,总共有近30年的试题,之后又完成了张宇的四套模拟卷。这就是我的大致时间规划。给大家提几点建议:首先,务必提前准备,因为专业课程的压力不小,第一年我就因为后期过于专注于专业课,有一个多月没碰数学,导致考试时手感生疏,希望你们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大家都知道,如果你阅读看不下去就没办法做题,我当时就是紧张的看不进去题。但好在语感还在,可能完型错的比较多但分值低,最后分数还算好。英语的复习,我认为就是背单词+做真题+看作文。复习的过程中,我是在图书馆借的单词书每天背几页,同时用扇贝单词APP找空闲时间背。单词这个东西反复背多少遍都不嫌多,好习惯要一直坚持。从6月份左右就可以开始做真题了,真题要反复做,多做几遍总结问题。我用的是张剑的英语黄皮书,除了真题它的阅读理解80篇和150篇我也买了,但是最后都没有做完。总之考试之前都要保持手感。最后2个月开始看作文,把作文分成了9个小部分,按每个部分的套路补充好,最后就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它主要研究整体经济行为和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在准备这部分时,你需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这些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是考试的重点。要关注当前的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形势,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题目常常出现在试卷上。我建议使用曼昆或者萨缪尔森的经典教材,它们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决策者(消费者、企业)的行为以及市场如何运作。需求、供给、弹性、效用理论、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市场竞争与垄断形态等是微观的核心概念。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供求模型、消费者选理论和厂商决策原则至关重要。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也是考试的新趋势,需适当关注。这里推荐斯蒂格利茨或尼科尔森的教材,它们都有丰富的实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远比“记忆”更重要。尽量凭阅读理解非死记硬背,尝试自己构建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最能反映考试风格和难度。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避免遗忘。
模拟考试环境进行练习,控制答题时间,这不仅能够检验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帮助你在正式考试时保持冷静。经济理论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