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农图书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考研备考要点与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七月起开始了政治学习,首先以肖老师的精讲精练为教材,边阅读边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梳理内容架构。每读完一章,我会完成相应章节的1000题来巩固理解。第一轮下来,书籍和习题同步完成。第二轮,我专注于刷1000题,把错误的部分用彩色笔标注在精讲精练上。第三轮,我只是更换另一种颜色的笔,重复之前的步骤。于是,精讲精练上就有了不同色彩的标记,到了冲刺阶段,只需回顾自己曾犯错或不熟悉的部分即可。
我一直遵循肖老师的教学节奏。1000题接近尾声时,肖八就会出版,这时需要多次练习选择题,了解命题趋势。大题部分,肖八可以不必死记硬背,大致浏览形成印象就足够了。肖八完成后,紧接着就是肖四的发布,这时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全面掌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都要熟记于心。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还可以参考风中劲草、蒋五、米鹏的模拟卷来拓宽视野。
除了精讲精练、肖四和肖八,别忘了购买十一月推出的专题小册子,包括形势与政策以及实时热点内容,这些都是考试可能涉及的部分。
考研数学方面:
自从七月初放暑假起,我就在家里投入复习,这种方式适合极度自律的人。这两个月里,我每天从早晨7点半起床,直至晚上6点半,一共学习12小时。家里的环境很惬意,简单地刷牙洗脸吃饭就能节约不少时间,无需操心洗衣买饭等琐事。早上8点开始数学的学习,直到傍晚6点半结束。头一天我会研读数学教材并制作一份精炼的笔记,这个笔记后来成为我的主要参考资料,不再需要频繁查阅课本。次日则做课后练习,改正错误,将错题整理到单独的本子里,深入思考错误原因,因为这本错题集是为自己准备的,有时只需提炼关键信息,让自己理解就好。整个假期,除去每周外出放松一天,其余时间我都按照这个作息,从早7点半学到晚11点。虽然起初有些不适应,但逐渐习惯后,并未感到太过艰难,只是长时间独处房间偶尔会有些烦躁,需要自我调节。通过暑假的努力,我完成了数学的第一轮复习,收获了一个不算厚重的笔记本来记录要点,以及一本厚厚的错题集一号。九月开学后,我每天上午专攻数学,大约花费4小时,按照李永乐全书每天一章,李永乐660题每天10题,李永乐分阶段训练每三天一章的进度进行,每完成一章都要及时纠正错误。这一轮复习持续到11月中旬。此时,我已经完成了李永乐的所有教材,同时拥有了错题集二号和更加详尽的笔记(例如,对于那些常犯错或难以记住的知识点,我会特别标注)。11月下旬开始了第三轮复习,我开始做真题,每隔一天一套,每天上午8点30至11点30模拟考试,完成后立即评分,次日上午则用于改正前一天的真题错误。于是,我又积累了一本错题集三号。至此,考研数学的复习已大致完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反复查看笔记和那三本错题集,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准备。
考研英语方面:
背单词:我是根据记忆周期,不断循环着复习以前背诵的,每天复习量要多于背诵量,早晨背今天的加复习以前的,下午复习今天的。背单词很辛苦但是是值得的,做到看阅读基本不存在单词影响,个别困难单词不认识对阅读没有太大影响。很多人说考前单词不要停,我实际上是停了,后期时间很紧张,我没有再背单词,一直做阅读,遇到里面还未掌握的单词就翻翻意思。
考研专业课方面:
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牢固掌握的。这包括图书馆的历史发展、功能定位、组织结构以及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等。尤其是对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角色的理解,例如数字化服务、社区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是考试的重点。我建议凭阅读经典的图书馆学著作,如杜威十进制分类法、Ranganathan的五项定律等,来深化理解和记忆。
情报学基础则涵盖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这部分需理解和运用大量的理论模型,比如V Ricky的信息行为模型,Kuhlthau的信息搜索过程模型等。对信息伦理、知识产权等相关法规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我通常会凭做案例分析,模拟实际的情报处理过程,以加深理解并提高应用能力。
再者,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实习和实践活动,使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如OPAC系统、ILS系统等,提升信息检索、整理和利用的实际操作技能。数据分析工具的学习也很重要,例如SPSS、Excel等,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析情报数据。
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也至关重要。我定期阅读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关注最新的研究趋势和技术发展,这对答题时能体现出深度和广度,也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灵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我学习和反思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会定期整理笔记,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并凭做历年真题来检验学习效果。我也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凭与他人的交流,激发思考,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