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科大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工程考研备考方法与经验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信赖肖秀荣的政治辅导资料是明智之选!九月起,你可以着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及配套的《1000题》。建议从相对简单的史纲入手,接着学习马原、毛中特和思修。初学阶段别急躁,逐字逐句仔细研读,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政治。每读完一章精讲精练,紧接着做对应的1000题,答题时避免翻书,对答案后才回过头复习。做题时可在其他纸上记录,特别标注错题,因为这本习题集至少要做两到三遍。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十月中旬起,开始接触历年真题,并浏览《知识点提要》,这本书可视为《精讲精练》的浓缩版,强调需熟记的知识点。再次做1000题,重复出错的题目用特殊符号标出。这个阶段预计花费一个月左右。九至十月期间,重心依旧放在选择题上。十一月,开始使用《考点预测背诵版》,专心背诵主观题的答题素材。继续做《1000题》,反复犯错的题目务必重视,弄清易混淆的概念和时间线。此时,完成《8套》的选择题部分,将错误标记,主观题的答案也每日温习。八套卷的选择题涵盖了许多细节知识,有助于填补知识盲区。至于《形势与政策》小册子,简单浏览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数学底子并不牢固,所以我选择了同济的教材来学习,这个教材我反反复复读了两次,之后我对高等数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另外,许多人推荐的李永乐编写的复习全书,去年版本是粉色封面的,我也有所涉猎。在备考数学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急于一头扎进复习全书中,因为基础知识若未巩固,做题会感到相当吃力。做这本全书时,建议自行做一些整理和概括,因为我觉得书中的知识点稍显零散。至于辅助教材,我采用了高数和线性代数的教科书及其配套的习题解答,特别是同济第七版的高数,其相应的习题答案可以找到电子版的。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的成绩感到非常满意,呵呵~关于英语学习,我想提醒一点,那就是在强化阅读能力的同时,绝对不能冷落了写作和新颖题型。虽然“得阅读者得天下”是有道理的,但写作和新颖题型的分数比重与阅读相当,通过专门的训练,这两方面同样能实现显著的进步。我在做阅读理解时注重思考,久而久之自然掌握了答题策略。对于新颖题型,我发现自己有些吃力,于是采取了精读的方法,并购买了专业书籍来进行专项训练。至于作文,从11月份起,我每隔三天会背诵一篇大作文和一篇小作文,背诵后一定要默写,同时在修改时替换词汇,积累各种句式,只有落到笔头上才是真正吸收了。再来说说阅读速度,整个考研英语考试有三个小时。我计划分配时间如下:大、小作文合计50到60分钟,阅读200分钟,剩下的20分钟,10分钟给完形填空,10分钟给翻译。我的做题顺序是:大作文—阅读—小作文—完形填空—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A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热力学、统计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表面化学等几大板块。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是基础,你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原理去解析实际问题。统计力学虽然相对抽象,但它是理解和解释微观粒子行为的关键,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消化。
对动力学部分,反应速率理论和机理分析是重要考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反应级数和速率方程,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电化学则要熟悉电解质溶液的基本性质,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过程的动力学。表面化学涉及到吸附和催化,这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应用,理解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先系统地阅读教材,对每个章节的主要概念和公式有初步了解。凭做课后习题来巩固知识,这一步很关键,因很多考试题目都是从经典习题演变来的。找到一本好的复习指南或参考书,它们通常会提供更详细的解释和更多的例题。
定期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因物理化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不经常回顾容易遗忘。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帮助记忆和理解。做一些模拟试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帮助你适应考试的风格和难度。
我特别强调小组学习和讨论的重要性。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难题,既能激发思考,又能互相激励,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