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南理工经济与金融学院国际贸易学考研复习诀窍与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我是工科的学生,对政治这门课不感冒,政治课也基本逃光,不过我比较关注时事,没事的时候喜欢看看报纸,看看新闻。我选择的参考书就是大纲解析,还有强化辅导班的复习资料。我觉得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自己拿手的科目上让他给自己增分,在自己薄弱的不感冒的科目上用适量的时间不拖自己后腿就行了。 虽然大纲解释全是字,没有什么重点,但对于我来说也是它的优点之一。我喜欢在复习的时候自己钩钩画画,把我自己理解记录在书上,这样我才会更了解各章节的结构,更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复习,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再配上强化班阶段的老师总结的重要考点,让自己既能平均用力,又能有的放矢。用书包括:红宝书、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时政小册子。1000题至少刷两遍,我刷了三遍还是四遍,每一遍都是在纸上写的,这样下一次写的时候不会受之前的影响。第一遍写完之后会在精讲精练上把出现过的内容画出来,对我来说,这就是第一遍看书的重点,然后第二遍写的时候会把错题圈出来,第三遍就只用刷错题,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提到数学,我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其实第一年考得时候我数学出现了大事故,把两道题写反了,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当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不能再改了,于是可想而知,接下来的题目根本就蒙了,最简单的题目也不会了,大脑一片空白,彻底短路了,75分就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第一道二道题的分数,后面大题几乎为零,从考场下来整个人都蒙了,中午回到宿舍,想了想之后决定还是考完专业课,要不然真对不起自己,后来得知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真是后悔数学失误了,说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数学一定要每天练题,我失误的原因一是紧张,但无形中给自己加了禁锢;二是最后一段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给了政治和专业课,忽视了每天数学的练习,导致考试时心虚,影响了心态。
考研英语方面:
九月份:再次深入研读真题解析的上下两册,采用相同的方法,只是省去了动手翻译的步骤,转为心中默译。这个过程大约持续到十月中旬完成第二轮。然而,这次的重点在于深入剖析命题人的思维,每篇文章不应仅停留在做完和看过,必须深入探究。例如,关注句子间的关联性,段落间的连贯性,从微观角度理解后,要能把握文章的整体主旨和脉络。不断地自我提问,为何在这两个句子间插入这一句,为何在此引用特定人物的话语,为何某个词重复出现,为何表达同一含义时选择不同的措辞等。要坚信考研阅读中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你的任务是揭示并掌握这些含义。庆幸的是,这些含义并不复杂,只有少数几种类型,一旦领悟,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至于一些小技巧,我认为关键在于个人的反思和总结。当你完成了这些前期工作,你会发现应对英语变得轻而易举。这段时间偶尔也会尝试英语的新题型和完形填空,但翻译练习做得很少。对于新题型,我购买了黄皮书的模拟题集。完形填空的性价比相对较低,20道题目只值10分,每题0.5分,感觉即使失分也无妨,所以我未专门购买参考资料。翻译方面,我选择了唐静的书籍。因此,我的结论是新题型、完形填空和翻译其实无需额外购买教材,只需精研真题就足够了。我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PART A 阅读部分的准备上。其余部分,我会根据兴趣随机做一篇,核对答案,梳理思路,记忆生词和短语,没有投入太多时间去深度分析文章。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基本原理。这包括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基础概念。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是构建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你需深入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不仅仅是记忆公式或定义。例如,供求关系是如何影响市场价格的,机会成本如何帮助做出决策,这些都是需反复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如消费者和企业的决策,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理解这两者的互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实际经济问题。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国家间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这就是微观与宏观结合的体现。
再者,数学工具的应用也是经济学的一大特色。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统计学等都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例如,边际分析需用到微积分,供需模型的图形分析则离不开几何。扎实的数学基础对理解并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凭分析真实的经济事件或政策,你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研究某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变化对其经济的影响,或者分析一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定期自我测试和复习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你尝试做各种练习题和模拟试题,以此来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并找出知识盲点。定期回顾所学内容,有助于巩固记忆,防止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