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河海能源与电气学院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考研备考指导与经验

河海大学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不用过早准备,也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如果是文科生的话就更不用担心了。我用的资料是肖秀荣的全套资料,他出什么我就买什么,一整套大概有10本左右。紧跟他的步伐政治就可以搞定。暑假7-8月份是刷了一遍1000题,随题看最厚那本书(不用大学的课本的),之后就是看他出的各种资料,就是看,刷题而已,不用背。最后一个月背他的背诵版小书和最后四套卷就可以了。文科生没必要担心,因为考得都是高中学的政治知识,知道如何回答以及作答步骤就可以应付了。
考研数学方面:
早期的数学学习阶段,我主要依赖教材和课后习题,这部分细节就不多赘述了。进入中期,我专心制作了一本详尽的笔记作为日后复习的资料,并且结合题库1000题来训练。尽管有人可能认为题库1000题有些偏离常规,但无论选择哪个题集,关键是大量且有目标地做题,比如你可以尝试汤加凤的1800题系列,或者是李永乐的660题集,它们都是非常有效的。1000题的确颇具挑战性,但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自我磨砺的过程,能承受更多压力的人在竞争中更具韧性。接着,我重做了《十年真题解析》。同时开始了《400题》的练习,然而在最初的几章遇到困难后,我便感到有些吃力。在解题时,我对之前收集的错题格外留心。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英语还算过得去,扎实的基础让我颇为自信。初期阶段,我每天都会投入两小时来记忆考研词汇,同时也会做一些张剑的阅读练习。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十一月,我才开始着手处理张剑的历年真题集,当然,每日的单词复习依旧雷打不动。每天一进图书馆,我就埋头苦背两个小时的单词,直到接近十点钟。我认为只要词汇过关,阅读理解自然不成问题,这样的时间投入是值得的。不过,早晨背单词不宜超过一小时,最好在九点之前完成。除了固定的单词学习时间,我得抓住零碎时段来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单词不重要,反而是需要更高效地规划时间,并且要坚持不懈地记忆,不仅要牢记词义,还要熟悉其各种用法和变形。
说实话,早起的一小时内我的精神状态并不佳,还未完全进入学习模式,这段时间用来背单词或作文挺合适的。进入十一月,我才全力专注于历年真题,但其实有点晚了,因为真题需要反复操练以挖掘其中的规律和解题思路。虽然之前尝试过一次,但到去年十一月几乎忘光了,重做了一遍效果还不错,阅读理解基本都能达到30分以上。每次做完后,我会逐句逐题仔细分析并翻译,这个过程耗时颇长。十二月,我开始背诵张剑精选的50篇热门作文,可惜实际动笔写作的机会太少,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作文能力提升有限。没有足够的实践,考场上的表现就会显得挣扎,现在回想起来,真应该每天坚持练一篇。作文这种技能确实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炉火纯青。到了后期,模拟题的练习也所剩无几,总的来说,真实的模拟训练还是太少了,未能找到临场的感觉。平时不付出汗水,战场上只会流更多的血!考研之路容不下任何侥幸心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基本概念。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到它们的物理本质。例如,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应变则是物体变形的程度,这两者的关系是凭胡克定律来描述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掌握基本原理和公式。如欧拉-伯努利梁方程、虎克定律、圣维南原则等,这些都是材料力学的核心内容。各类截面的几何性质,如矩形、圆形、T型、I型截面的惯性矩和极惯性矩,这些在计算中经常用到。但切记,公式并不是死记硬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再者,注重实例分析和计算训练。材料力学的问题往往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考虑载荷类型、边界条件、材料性质等因素。多做习题,尤其是设计型题目,提升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建议使用《材料力学》(孙训方版)等经典教材,并配合同步练习册进行深度学习。
实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验证理论,如利用拉伸试验理解应力-应变曲线,或者凭弯曲试验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河海大学的实验室设施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机会,一定要充分利用。
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演练不可忽视。这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效果,还能你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难度,提高解题速度。我通常会在复习后期进行定时模拟,以此调整自有的答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