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地球气候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浙大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气候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浙江大学地球气候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至十月,我专注于研读政治红宝书,力求理解和记忆,虽然不必强行背诵,但应掌握整体框架。对于重要部分,我会反复查阅并背诵。此时市面上已出现各类模拟试卷,我购买了《肖八》来做选择题练习,大题则较少涉及。我发现辅导班预测的大题和肖秀荣的相似。我大约背诵了四遍押题资料,觉得它们比教科书更易记,对于需要加强的部分,我会回书中查阅。这段时间,我的选择题通常会错14或15分,有时运气好可能只错8分。我会确保理解每道选择题每个选项被选或未选的理由,将模糊的知识点逐条记录在笔记本上,并经常查阅原文。进入十二月,各出版社的最后冲刺卷纷纷问世,我在熟记了终极押题后,才开始做卢欣的五套卷以及肖秀荣的四套卷的选择题,大题仅梳理了一下思路,没有详细作答。实际上,我完整地完成了两套题目左右。
考研英语方面:
众所周知,考研英语大纲要求的5500个词汇量是备考的关键,然而,大部分考生都在记忆单词的艰难任务中挣扎。我在初次考研时就败在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生词上。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能大致识别单词,解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阅读理解占据了英语考试的主要分数,自初中起,我就对此颇有自信,阅读速度快且准确率尚可。
充分利用真题至关重要。我一共做了三次,每次的表现都有所提升,当然,有些题目到最后我已经熟悉到不用看完全文就能选出答案。让我最头疼的就是新题型部分。起初,我迅速完成了历年真题,感觉做起题来犹如神助。那时我以为新题型并不难。然而,一个半月后做第二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错了那么多,我当时也是懵了,不明白为何第一遍正确,第二遍却失误连连。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是个谜。到了第三次,虽然比第二次稍好,但仍然不如第一次。如果非要说个理由,只能说可能是缺少了第一次的那种直觉吧。新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七个句子挑选五个放入原文,另一类是排序题,后者确实颇具挑战性。考前一周,我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因为这种题型的成绩总是飘忽不定,这对于喜欢掌控一切的摩羯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不过,应对新题型有个诀窍,那就是保持冷静。无论难度多高,都要耐心寻找线索,专心致志。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在之前的题目上提高速度,为新题型留出充足的时间。幸运的是,今年并未考查排序题,我也发挥了不错的水平,真是谢天谢地。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地球科学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地质学、地貌学、古生物学等多个子领域。地质学中,板块构造理论是核心,需深入理解其运动机制和地壳演变过程。地貌学则要求熟悉各种地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古生物学则要掌握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物种。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建议结合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相结合,会有更深的理解。
“天气气候与环境”这部分,理解和应用气象学的基本定律至关重要,如热量平衡、大气环流模式等。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现代气候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是重要考点。环境科学部分,要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影响及防治措施,特别是全球变暖和酸雨问题。在学习这个科目时,多看些相关文献和报告,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提升深度和广度。
学习方法上,我强调理解和实践并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笔记,实验和案例分析则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我常常会找一些真实的天气事件或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加深理解。定期自我测试和模拟考试也很关键,它能帮助你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
团队学习和讨论同样重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不仅能互相激励,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开拓思维。我还推荐使用在线资源,如学术论坛、MOOC课程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
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合理规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都是高效学习的前提。考研是一场马拉松,稳定的心态和持久的努力才是制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