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学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切忌投入太多时间和看的过早。因为这样会浪费其他学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效率与规划也不一样,所以千万要按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别人云亦云。政治跟紧肖秀荣大大,看书、做题都可以。我买了精讲精练和1000题,还不错吧。知识点比较细致,可以扫除盲区。我正式准备已经8,9月份了,每天3~4个小时完全够了。冲刺阶段买本风中劲草,各种押题卷必买,还有一本全年热点。其实不需要为了用什么资料太过于纠结,还有人用红宝书之类的,事实证明,大家不管用什么材料,考出来都差不多哈哈哈~~
考研数学方面:
我反思后认为数学成绩欠佳主要是练习不足造成的。例如,我在660分的考试中仅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导致面对一些平时未接触过的、实际上思路清晰的题目时束手无策。然而,单纯地刷题而不进行总结和分析也是无效的。因此,建议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将练习与思考相结合,初期注重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而后期则需通过大量练习来应用这些知识。我用的数学参考资料包括复习全书、张宇的十八讲以及张宇1000题。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备考,重点放在单词和阅读上。单词方面,三月份就开始背单词。单词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背完几遍以后,可以把自己还不熟练的写在小本子上,这样在很多闲暇时间(例如上厕所期间……)都可以记单词,这样就不需要花额外时间记了,我是在暑假完成这项工作的。阅读方面,刷真题刷真题!第一遍不需要太快,我是很着急的人,所以都是要求自己一晚上就是4篇阅读,阅读用书就是张剑黄皮书,20年真题,如果没有时间,可以先做后十年真题。建议大家买试卷版的,这样用起来很方便,阅读一开始做,你可能完全不懂出题人的脑回路,错的一塌糊涂,我经常就是一篇就对1,2个。这时候总结就很重要!每一篇都要认真总结,不会的单词,长难句,还有一些出题人套路,第二天进行背诵。第一轮做完后,在刷第二遍之前,可以有意空出一段时间,将第一遍的答案都忘掉,在这期间,我刷了张剑阅读150篇提高冲刺版,题目难到怀疑人生,也没有做完,挑几篇重点的总结经验。后来就二刷真题,这时候应该就会出现质的飞跃,2010年的,我记得我就错了2,3个。新题型我大约11月份才开始准备,用的就是阅读150篇里的新题型,一天3-4篇,遇到容易的就很快,难的不仅慢,还会错,后来又做了真题里的新题型。其实新题型挺看命的,抽到容易题大家都皆大欢喜,难题,很多人都会全军覆没。翻译也是看的150篇,完型就只是练了练真题。作文,看的王江涛的高分写作,辅助何凯文的作文书,对每个话题都进行了自己整理,然后一天背2-3篇左右,基本都是背的历年真题范文,后期可进行默写。ps今年小作文我几乎就是默写上去的!所以作文没有好办法,一定要多背,量变变质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学基础的核心是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领域的基础知识。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科学、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等,需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机制,比如气候变化的原因、地表水文循环的过程、地形地貌的形成因素等。人文地理则关注人口、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和相互作用,如城市化过程、区域发展策略等。
学习这些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例如,凭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熟练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实地考察也是提升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参观地质公园,观察并解析地层结构,或者调查社区变迁,了解人文地理的动态变化。
在复习时,我会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模式。先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和理论,再凭做题和笔记强化记忆,凭模拟实验或案例分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参与讨论小组,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复杂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会尝试构建模型进行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因子和反馈机制。对抽象的概念,如地域空间结构,我会凭绘制地图来帮助理解。
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是关键。我会设定定期复习计划,利用课后习题和历年试题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保持对新科研成果的关注,阅读相关文献,能我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