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工程技术学院地质工程考研备考指导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说一下我的用书吧,大纲解析,肖秀荣1000题,知识点提要的思修部分,肖秀荣时政、考点预测背诵版、肖四。至于书,肖老爷子的书我觉得非常不错,真的是业界良心。说说我怎么复习的。我主要是做一千题。一千题一共刷了三遍,我感觉是非常好的题目。把错题标出来。一直到后来十二月份我还在反复的看一千题的错题。经常错过的还会再错,很正常。学政治一定要放平心态,心理崩溃是常有的事。肖四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我没有用风中劲草,那个考点预测背诵版是风中劲草的替代品。感觉风中劲草内容太多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深入学习教材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课本,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解决了大学一年级购买的一本高等数学辅助教材上的所有问题。同时,我还制作了详细的笔记,记录下关键概念以及一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示例。在此基础上,我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完成这些工作时已是九月的下旬,接着我开始了全面复习。那时,我发现我能解答全书上大约80%的问题。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真题。
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所以我规定自己每天上午用固定的两个半小时来解题,并在时间结束后严谨地评分,深入剖析错误的原因。同时,我会将模糊不清的概念记在专用笔记本上,这样整个上午我都专注于数学。我重复做了两次数二的真题,一次数一和数三的真题。由于后期时间紧迫,我调整为三小时内完成两份试卷。起初,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时间安排也常常不足,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挖掘弱点,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转向模拟卷,直至考试前三天才停止。最后的三天,我专心整理了笔记,从头至尾梳理了一遍内容。由于数学考试通常在上午举行,我一直保持上午学习数学的习惯。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英语不太好,六级裸考三次,好多考研单词到现在都只是很眼熟但记不住意思……如果你情况跟我差不多可以看看这块,如果你英语很不错,直接去看英语版的各种高分经验可能更有帮助。我在7月之前的英语复习就只是背单词,在网上找了个什么记忆曲线背单词的方法,然后编了个单词计划表,买了个按词频排列的单词书,就开始背了……大家有有大家的方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学我。从7月开始我开始做真题阅读,从10年到11年的,留了两套起来考前检测用,其他的一天一套,第一遍十天做完,基本清楚了自己低水平,然后做第二遍,做得很细,两个工作,一是把每一篇所有的语法不管简单的难的全都理清楚,因为我水平低,所以要做这个。二是像我们读汉语文章那样把文章结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什么的分析清楚,我觉得通过第一个工作消除语言障碍之后这个工作对我而言很简单,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英语阅读……然后再对照张剑那个黄皮书看看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什么的,就算过了一篇了。这样大概用了一个月,把英语阅读过了第二遍。后来也一直过真题,其他部分大概同此,过了四五遍以后就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了些调整,因为总是要以专业课为重嘛。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程力学主要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两大部分。静力学部分,主要探讨力系的平衡条件,如三力平衡原理,力矩平衡原理等,这些都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动力学则涉及到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内容。这两部分都需深入理解和熟练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建立物理模型是关键。无论是静态问题还是动态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明确的物理模型,再运用理论进行分析,能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处理结构受力分析时,需将实际结构抽象成力学模型,凭平衡方程求解各部分的应力和应变。
,重视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需结合实例来深化理解。我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案例,参加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亲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力学实验,这使我对理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尤其是那些有挑战性的题目,它们能够检验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者,理解和掌握各种定理、公式以及它们的推导过程至关重要。比如欧拉-伯努利梁方程,不仅要知道怎么用,还要明白它背后的物理意义,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灵活应对。对一些复杂的计算,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MATLAB,也能极大地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精度。
好的团队协作和讨论氛围也很重要。我和同学们经常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解答疑惑,这种交流不仅拓宽思路,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