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资源与环境考研备考要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这样后续学习便有了目标。我想强调的是,无论你的兴趣如何,不论是否有基础,务必保持正确的心态,因为这是一场严肃的考试,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来决定。有时候,当你真正投入其中,你会发现它其实很有趣。比如哲学,探讨的是世界最基本的道理,光靠死记硬背无法取得高分,多思考一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需要做的资料包括:
1. 肖秀荣的1000题,至少要做三次,错误题目要看五遍;
2. 历年的真题;
3. 肖秀荣的八套卷;
4. 蒋中挺的最后五套卷;
5. 米鹏的六套卷加三套卷。
首先阅读精讲精练,配合做1000题,重复三次以上,错题要反复看五遍。接着做历年真题,然后是肖秀荣的八套卷,再做米鹏和蒋中挺的试卷。最后,十二月时购买肖秀荣的四套卷。
对于主观题部分,你需要背诵肖秀荣在17年发布的八套卷和四套卷的所有大题,每套五个,总共六十题,这样应对大题就绰绰有余了。
考研数学方面:
日常训练时应提升效率,避免拖延,尝试设定时间限制来训练自己在紧张环境下思考,因为这正是考场的真实情景。不少同学长时间自学后,忽视了考试的实际感受,导致真正步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时显得格外陌生,症结便在于此。在平日练习中,需以考试的标准要求自己,施加压力,提高解题速率。660题中的难题即使浏览一遍也可能耗至11月,而这个月可以先迅速回顾复习全书中不熟悉的例题,这一阶段会相对较快。接下来的关键是400题,务必完成两次,尽管难度颇高。
考研英语方面:
准备考研阅读时,首要任务依然是先前提过的词汇积累,紧接着最关键的就是历年真题。我在复习过程中设定了规划,由于起初对真题不甚了解,我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来通读一遍,这期间包括查找并整理陌生词汇,以及解析和记忆复杂的句子。从第二次开始,除了阅读和解答题目,我还深入剖析了文章结构,并尝试背诵其中的疑难语句。接下来的多次重复研习让我不断有新的领悟,可能是理解了一个词汇的独特用法,或者是洞悉了命题人在设置某个问题或段落背后的想法。关于真题解析书籍,市场上的选择繁多,我曾陆续参考了张剑的黄皮书和《考研真相》。关键在于,对真题的钻研不能盲目,每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收获。通常我会把下午两点到四点这段时间用于深度研习真题,而晚餐后的一小时则用来完成两篇模拟题。无论其余时间如何调整,这两个时间段我是固定的。不过,具体时间安排应依据个人的学习习惯。我只是想突出强调真题在复习中的核心地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综合地质学涵盖了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等多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大。岩石学和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需掌握各类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性,包括它们的形成条件、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性质等。这需在实验中不断观察和实践,做到对每种岩石和矿物有直观且准确的认识。
古生物学提供了地质历史的时间标尺,凭化石解读过去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变历程。构造地质学则帮助理解地壳的变形和运动,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理解对资源勘查和灾害预测至关重要。地层学则是研究地层序列和年代,是地质历史的重要记录。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采取了“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学习法。先从教材和课堂讲授中建立起基本理论框架,凭实地考察或实验室操作加深理解和记忆,再回到理论中,深化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如地质图谱、学术论文等,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准备考试时,我特别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因综合地质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应用能力的体现。我会选一些经典的地质实例进行深入研究,模拟考试中的问答题,锻炼自有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