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长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这里主要说一下我的教训吧,一是:教材不可忽视,就那本考试大纲,这本书其实才是根本,如果你有时间去看那些所谓的押题,还不如把书上的重点看看,语言怎么组织,还有思路,这样考试时候遇到任何真题都不会傻眼。二是:时间把握要合理,不要觉得政治就是考前看一看,背一背政治押题就可以了,大家如果有时间千万要合理规划,提早着手,不至于到最后手忙脚乱。第三:因为我主要选择的教材是肖秀荣的,但是最后四套题是肖秀荣和任汝芬的都买了,我觉得他俩的最后四套题各有自己的好的一方面,大家借鉴即可,不必死记硬背。另外,关于肖的1000题,大题我没有看,但是选择题我觉得只能用作对书上知识的复习,跟考研真题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啊,大家做的时候要理性思考,不要太依赖。
考研数学方面:
在数学复习方面,我已经反复研读了全书多次,并在暑假期间深入学习了张宇的36讲,同时记录了重要点。对于数学,我相信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了解,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基础知识,而实际题型变幻莫测。以我个人为例,我完成了复习全书的所有习题,同时也多次重温了书中的例题。我还多次练习了汤家凤的1800题基础部分,这本书特别适合巩固基础,题目间的关联性强,解答也非常详尽。暑期时,我购买了张宇的1000题,但必须承认它的难度较高,我大约完成了两遍,这让我进入了九月。此时,启动历年真题训练正合适,推荐选择试卷形式的真题,按正规考试时间自我模拟。你会发现许多真题基础扎实,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有信心拿到满分。做完真题后,记得总结,了解哪些题目和知识点经常出现,这对于后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几轮真题后,可以尝试一些模拟题,比如汤家凤的8套卷,张宇的4,8套卷挑战较大,可能会有些挫败感,另外还有合工大的8套卷,听说有人曾遇到过原题,不妨一试。
考研英语方面:
我学习英语的方法比较愚笨,真正开始复习英语是去年暑假,买了本郭崇兴的单词书,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就知道是按在考研中出现的频率编排的,例句也都是真题中的原句,我感觉很好。我每天花整个半天在英语上,一直坚持到考研前一天。当时把上面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全部用A4的纸超了一遍,每个词后面也抄了个例句。不停的滚动式复习,每天2小时左右,大概到了10月,背了有5遍左右了,然后就放慢了背单词的步伐,但是每天还是看,就是不看那么多。剩下的1个多小时,就做真题的阅读,不是分开做,是每次一口气作完一年的四篇,然后慢慢分析。大概到了10月,全部都做完了。然后开始第二轮,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我把每年的都阅读都逐句逐句的翻译,写再本子上,然后把自己的翻译跟张剑黄皮书的翻译对比,其实这样很好,既锻炼了翻译,又能细细的琢磨每个句子,不放过一个盲点。同时也分析后面的选项,我把整个十年考研题目的每个选项按照主旨题,观点题,细节题,……分类,抄在本子上,带上自己的理解和总结,以探究每种题型的规律。英语阅读一定要好好总结,里面有很多规律,某种程度上说,阅读更考的是一种技巧。这样分析阅读的速度是每2天弄完一篇阅读。这样弄完大概也就12月了,开始准备作文了,我采取的回译,先把原文翻译成中文,再把自己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和原文对比,发现那个差距大的啊,然后更是深切的感悟到文中的好词好句是多么的好。我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都背下来。大概到了12月中旬时候我把学习英语的时间放到了下午,和考研时间一致。语言到最后是靠语感的,所以最后一个月我每天都读,读阅读读作文,每天读1个多小时。同时也经常练习作文,张剑正版的模拟题里面有赠送的仿真题的答题卡,我把复印了十几份,每隔一天写一篇作文,格式怎么布置,大概写多少行,等等,都做到心中有数。其实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是可以用模版的,万变不离其宗。到最后15天,我开始做张剑模拟题,分数不重要,关键是安排时间,找感觉。要强调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新题型和完型翻译弃之不管,我都顺带着看,总结,但没像阅读那样画那么多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道路建筑材料",理解其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这包括各种材料的性质、分类、用途以及它们在道路建设中的作用。例如,沥青、混凝土、集料等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道路的质量和寿命。这些基础知识需扎实掌握,因它们构成了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
要深入研究不同材料的生产和加工工艺。例如,沥青的炼制过程,混凝土的配比设计,以及各种添加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这部分内容不仅需理论知识,还需一定的实践理解,凭查阅相关文献或者实验报告来加深理解。
再者,理解和掌握材料的老化、损伤机理及其防护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比如,了解紫外线、温度变化等因素如何造成材料性能退化,并学习如何凭添加稳定剂或改善施工工艺来延缓这一过程。
道路建筑材料的选和使用要考虑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交通负荷等,这就涉及到材料的耐久性和适应性问题。这部分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的策略。理论部分凭制作思维导图,将复杂的知识点系统化;实践部分则多做案例分析,提高应用能力。定期复习,尤其是临考前的冲刺阶段,不断巩固和深化记忆。
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工具。凭做题,你发现自有的弱点并及时补足,也能熟悉考试的出题风格和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