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能源动力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厦大动力工程系能源动力考研备考指南与经验

厦门大学能源动力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复习,无需过早着手,九月以后开始就绰绰有余了。我在大纲发布后才正式启动政治复习,那时我已经背完了两轮英语词汇,完成了张剑阅读教材的第一遍,专业课程也读了两遍。考虑到我身为理科生,政治基础不及文科生扎实,所以从那个时间点起,我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复习上。在政治科目中,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个重头戏,也是难点所在,建议下届考生提前投入更多时间深入学习,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多项选择题、单选题和论述题中,且理解难度较高,是区分分数的关键。不推荐自学大纲,因为其中涵盖的知识点过于繁杂。如果基础知识薄弱,报名参加辅导班可能更为可靠,老师会侧重讲解重要考点。除了上课,大量做题是考研的必要环节,有助于巩固理解并增强记忆。我推荐风中劲草的练习题和肖秀荣的系列习题,尤其是临考前的最后几套,因为它们的知识点贴近考试,题目解析清晰明了。到了十二月左右,如今年的政治试题偏向冷门,未覆盖一些重要的时事热点,大题设置也有点出乎意料,过分依赖培训机构可能会吃亏。当然,今年难度较大,预计明年会相对简单些,下一届考生在备考政治方面或许会更幸运。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最好从六月起步,我当时暑假才开始,时间显得颇为紧迫,后来调整了复习策略,效率显著提升。六月时,每个人每日投入大约两小时在数学学习上就足够了,只用专注于大学教材。通读课本上的例题并理解其推导过程,这样能帮助你对知识形成初步理解和回顾。在此我想提一下李永乐和陈文灯的教材差异。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特别适宜初次备考者,它全面涵盖了所有必备知识点,连最细微易忽视的部分都提及。相比之下,陈文灯的教材可视为进阶版本,他的讲解更有针对性,尤其在证明题部分独树一帜。李永乐处理证明题时,会明确告诉你解题步骤,让你记忆即可;然而陈文灯不仅教你如何解题,还会解释原因,并关联到其他类型的证明题。因此,挑选参考资料时,你应该根据自身需求来决策。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付出挺多的一门,大概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是在背单词看文章,红宝书的单词大概背了两遍,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看里面的文章,张剑的黄皮书里面的文章挺不错的,可是出题思路和考研英语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那些题目做不做无所谓,做了对错几个也不要太在意。就这样每天大概复习三四个小时到了六月中旬开始做真题,用的是考研1号,觉得还挺不错的,每天一篇真题,第二天早上背文章和词组,把05到14年的真题文章大概都背诵了一遍。我觉得英语我最大的失误就是在最后几天没有留几套真题来练手,以至于后来没有新题可以做,这样真题大概做了3遍左右吧。至于作文,大概是从11月份左右考试写真题的作文然后背作文书里面的文章。要拿作文好分数,一要速度,保证在考试有限时间里自如地写完;二要像个样子,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像是英文文章,而不是汉语的翻译;三要有点特色,能让考官一眼扫过去感觉与众不同;四要整洁清楚,把考官手上那两三分的印象分彻底拿过来。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程力学是基础学科,它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等内容,是理解各种工程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对静力学,关键在于掌握力系的简化,包括力矩平衡和力向量的合成与分解,这些都需扎实的数学基础。动力学则涉及到牛顿三定律的应用,如质点运动学、刚体动力学等,需能够准确地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并建立物理模型。
在材料力学部分,应重点关注应力、应变、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尤其是屈服条件和破坏准则的理解,比如胡克定律、莫尔圆、欧拉公式等,这些都是解决复杂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的解释也是这部分的重点。
学习工程力学,理论结合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多做习题,尤其是那些来源于真实工程问题的例子,这有助于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去理解和应用基本原理,不只是公式。例如,凭画出力的矢量图来直观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或者用微元法解决复杂问题。
我强烈推荐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深入阅读,如《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刘鸿文版)等经典书籍。它们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概念解释,还有丰富的例题和习题供你练习。
在线资源也是很好的辅助工具,比如MIT开放课程、Coursera等平台都有优秀的力学课程,帮助你理解和掌握概念。参加讨论组或找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理解。
保持耐心和毅力,因力学有时会人感到困惑,但只有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真正掌握其精髓。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自己,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力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