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请勿提前过多地开始复习政治!请勿提前过多地开始复习政治!请勿提前过多地开始复习政治!鉴于考试大纲每年都有变动,去年的重点在今 年可能不再出现。此外,提早太久复习可能会让大多数人感到压力,特别是对于不善于死记硬背的人来说。大约八月份开始就足够了。我个人推荐使用肖秀荣的教材,按照他的计划,把该记忆的牢记,该理解的消化。在后期的关键冲刺阶段,肖八、肖四以及时事政治的总结尤为重要。历年真题可以简单浏览,但不必过于依赖,因为它们的参考价值有限,通常已考内容不会重复出现。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真题练习要找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整个的三个小时时间,认真写到A4纸上,当作考试对待。然后还是每道题都要看解析,完全弄清楚,不熟悉的知识点标出来,方便再次巩固。真题我是每隔一天做一套,不做真题的时候就把错题拿出来巩固,真题做完又是一个月,今日十二月以后时常看自己总结的错题和知识点,买来了6+2差不多一周练两套,保持手感,查漏补缺就可以了。然后考前巩固一遍需要背诵的公式,做题按部就班不要跳步,整理好思路再往答题纸上写,认真做完就没问题。个人教训:一定要注意应用题,我今年就是死在应用题上的,因为前几年一直没考过,个人觉得应用题今年也不会考,所以才导致忽视了所有应用题,做的唯一一道应用题就是2015年考研试卷上的题。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要复习到位,不要相信所谓的“规律”和“今年一定不会考”,尽量都看看,做到心中有数。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一直是英语学习的挑战者,目前还未通过六级考试。早在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了词汇积累。起初,我用的是一本厚重的绿皮单词书,但到了大三下学期,我转而使用朱伟的《恋恋有词》,这本书相对薄一些,据我估算,我在一年内至少翻阅了十几次。尤其是在十一月感到焦虑时,手中熟悉的书籍仿佛在告诉我,我已经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这种心理安慰不可小觑。
对于长难句和阅读理解,我从张剑的97-06年真题着手,遇到许多生涩的内容,但我坚持扎实学习,逐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还制作了一大本笔记,并且每天下午都会抽出时间来背诵,即使有时无法完全记住,也尽力去背,我发现这对提高英语水平非常有益。
作文部分,我选择了最后形成的模板,挑选了几句我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由于深知自己的英语基础薄弱,我在考试前一个月专门练习书写,以争取高分并减轻考试压力。我会请老师帮我批改和完善作文,这样形成了个人化的模板。在考场中,我先打草稿再正式作答,字迹工整,我相信整洁的卷面对我的分数有不少加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基础理论至关重要。勘查地球物理主要包括重力测量、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几个部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原理和应用范围。例如,重力测量主要反映地壳密度的变化,磁法则受岩石磁性影响。深入理解和记忆这些基本概念,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操作技能不能忽视。需熟练运用各种地球物理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比如,在地震勘探中,需理解震源、接收器的布置方式以及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成像等步骤,以揭示地下结构。这些都需凭大量的实验和模拟训练来提升。
再者,解析和解释结果是关键。在获取地球物理数据后,需利用地质知识进行综合解释,找出可能的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这要求具备较强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物理参数转化为实际的地质意义。
跨学科的结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比如,结合地质学、遥感技术、GIS等知识,更全面地理解地质环境和资源分布情况。不断跟踪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动态,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采用“理解-实践-反思”的循环学习法。先理解理论,凭实验或案例分析进行实践,再反思自有的理解和应用,以此不断提高。我还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团队合作,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增强自有的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