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采矿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矿大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考研心得重点与经验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采矿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每天只需挤出一些闲暇,比如晚餐后,我便投身于政治学习,你也同样能抽出片刻,每日阅读半小时,大概能浏览一两章节。之后,可以尝试解答一下肖秀荣的一千题,大约二十多天,你便能大致过一遍三本书(思修部分除外)。我开始做题的时间有些迟,仅能在末尾阶段做了风中劲草的真题,但我不建议你做他的模拟题,题目量大且质量欠佳,专心做好一千题就足够了。我在十一月才开始接触习题,那时我觉得有点赶不及,因为我还没读完书。然而,真题务必得做,这是必要的。紧接着,我参加了冲刺课程,此后你的复习重心应该放在课堂内容上。我没有细读风中劲草的重点书籍,而是在最后关头熬夜匆匆翻阅,做完题后发现错误增多,于是决定不再继续。不过,他的强化班教材确实很有用,而且教师很可靠。随后,我开始一套接一套地做题,包括肖八、肖四、任四(这是任燕翔的)、常成的四套题,听说今年蒋中挺的题命中了不少,所以我推荐你也试试他的题。客观题要坚持做,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我的室友到最后选择题得分都有十多分,因此在实际考试中,政治成绩还算理想。请记住,模拟题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依赖。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时间都是安排在上午,上午时间除了背诵一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外全都属于数学,暑假的时候中午休息完也会再刷一小时数学题,基本上每天5小时+做数学。我的整个复习重心也是放在了专业课和数学,相比之下英语政治给的时间很少,这从我的成绩中也能看出来⊙_⊙,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要相信,你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数学要把《18讲》过一遍;线代、概率强化可以在暑期7月份搞定,但6月前还得适量练题,它们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简单,并且今年考研数学可能加大难度,如果掉以轻心,后期这两门进行拔高,时间不充足。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来说,首先单词是基础,背单词是每天都必须完成的任务,直到考研前一天。我刚开始接触考研单词时,只觉得又多又杂,背了以后似乎没有效果,转眼就忘掉。后来听过一次考研英语讲座后,我开始按照记忆曲线来记单词。每天看100个,在上面标注重复的日期,以第一天算起,第3天、5天、7天、15天、30天都翻阅一次,按照日期来重复该重复的内容。开始时我是以看为主,之后越来越熟悉之后,就用卡片遮住中文部分,自己回忆单词的意思,如果暂时想不起来就立刻看中文翻译,加深印象。这种方法开始时效果不显著,但在后期会越来越好,同时也有个弊端,重复的日期有时会重合在同一天,也就是有时一天要看的单词量特别大,我也苦恼过,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单词之外最重要的是真题,真题之中最重要的是阅读,“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说得特别正确。就英语来说,除了背单词,一战时我整个暑假的时间都花在了翻译真题中的阅读文章上,从97年到08年,每天下午翻译两篇,并工整地写下来。这不仅训练了阅读,同时也练了翻译。二战时因为已经很熟悉真题,我开始看张剑的英语阅读提高篇,将不懂的单词和词组划出来,分析其中的长难句,并且重复看,一段时间后单词量和句子的理解都有提高。将真题中的每一个单词、词组、长难句弄懂后,我将重心放在分析阅读题目的设置上,给每一个题目分类,在文章中划出与正确选项相关的句子,理清考点在哪。同时对错误选项也进行分析,弄清是张冠李戴、误解文意还是别的什么惯用的设置手段。如果真的分析通透了,拿到题目就能看出错误选项是哪几个,因为考研英语出题的干扰手段重复率特别高,这是我后面慢慢领悟到的。新题型我主要是做张剑的那本书,用铅笔做,考研前两个月开始,全部做完之后再擦掉重做。作文的话也是上考场前两个月开始训练,每天下午写一篇,逐渐归纳自己的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矿山岩体力学A的核心内容包括岩石力学基础、岩体稳定性分析、支护设计以及矿压控制等部分。对岩石力学基础,要深入理解岩石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等,这是分析岩体行为的基础。掌握应力应变关系、破坏模式等基本理论,这些将在后续的计算和分析中频繁应用。
岩体稳定性分析是关键。需熟练运用极限平衡法、弹性地基梁模型、离散元法等多种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计算。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练习,凭案例分析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并掌握地质雷达、声波测井等现代监测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支护设计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环节。要学习不同类型的支护材料和结构,理解其作用机理,按矿井条件选合适的支护方式。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进行支护参数的选和优化,以确保矿工的安全。
矿压控制是采矿工程中的重要课题。凭对矿压现象的理解,如底臌、片帮等,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这一部分需结合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不断调整和完善控制策略。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多做习题,凭解题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模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工程案例,不仅拓宽视野,也能帮助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