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企业管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郑大管理工程学院企业管理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郑州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觉得不用复习太早,我是从九月份才开始复习的,我用的资料是《风中劲草》(九月底出),在它还没出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去年的书,先看的是马原,因为马原就那么点东西,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等新书出了,我就买了新的《风中劲草》,还有配套的《1000题》,又买了《肖秀荣1000题》。我是把一张纸对折两半,左边写知识点,写成填空题,右边写答案。这样复习的时候可以盖住右边答案,事实证明对选择题帮助很大。我大概整理了四个大厚本子,每复习一章,就做风中劲草和肖秀荣的1000题,再整理错题。有人可能觉得很费劲,但是我觉得很有用哈,选择题知识点记得特别清楚,对排除多选题的干扰项非常有用。政治选择题真的要提前准备,大题倒不是很着急,到11月份再背背。最后5道大题,恳请大家一定要背肖秀荣老师的最后四套卷,其他的一概不看!!!!
考研数学方面:
听说今年的数学挺棘手,我个人在备考时几乎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数学复习上。初期,我快速浏览了一遍教材,并未解决课后习题,大约用了一周左右,主要是了解框架和基本概念。接着,我用了李正元的全套复习资料,刚开始的确有些吃力,遇到困难时请教老师就能解决。常有人问我选李正元还是李永乐的书,我的建议是依据个人偏好。我个人觉得李正元的书更顺手,题目设计精巧且深入,而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也相当出色,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但从历年试题的难度来看,我觉得李正元的书对我帮助更大。我认为最好在暑期前完成第一轮全书的学习。暑假期间我休息了十天没看书,剩下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90年到00年的所有数学真题,无论是数一、数二还是数三的题我都做了。这段时间的真题质量非常高,特别是那些需要思考的证明题,非常锻炼脑力。十月中旬起,我每周六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使用11至15年的真题来模拟实战。平日我就开启了刷题模式,660题大约一周内就能完成,还做了张8、张4、李正元的400题,以及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种模拟题。或许与某些人不同,我喜欢每天早上做一套模拟题,这样能确保我一直保持高效的状态。持续刷题、校正答案、做笔记、分析错题,期间穿插模拟考试和重温00到10年的真题,我觉得准备得够充分了。我想提醒大家,别光做真题就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高,我见过很多只练真题,真题得分130分就觉得数学很好的同学,但其实这只是误导,因为近几年的题目确实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特别难题。关于数学,关键是保持手感,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这样才能应对任何类型的试卷!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英语复习,我大约从三月开始着手,我强烈推荐尽早准备!毕竟英语这门语言没有捷径可走。就像学习汉语,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才能领略其精髓。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英语参考资料,我个人使用过朱伟的《念练有词》,还算不错,只是觉得其中涵盖的词汇量不足。因此,我额外挑选了一本《考研英语大纲词汇》,这是张剑黄皮书系列的一部分,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词汇,虽然看起来可能繁重,但要坚持反复背诵,尤其是其中的历年真题词汇,务必彻底掌握。此外,推荐每日阅读何凯文的同源时文精析,这样能逐渐培养英语思维方式。最关键的一点,重中之重,就是真题演练!我采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系列,涵盖了近二十年的真题。起初,前十年的试题要做两到三次,而后十年的则需更加重视,至少五次以上,这样的反复练习能使你在面对英语阅读时迅速进入状态。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的制胜关键,解题技巧不多,关键是全文理解透彻,就算题目中有误导信息,你也能够轻易识别出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管理学的核心概念至关重要。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涵盖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我备考的第一步。我会凭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不断深化对这些基础概念的理解,也会关注最新的管理理论研究动态,以拓宽视野。
案例分析是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郑州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重视实践性,我会找寻各种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尝试运用管理学理论去解释其背后的管理决策。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习方法,我在理解理论的,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者,复习管理学综合时,不能忽视的是它的跨学科特性。管理学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我会适当学习这些相关知识,以增强对管理问题的全面理解。例如,了解经济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或者理解员工行为的心理动因,都能帮助我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练习也不可忽视。凭对这些试题的研究,把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出题人的思路。我通常会先独立完成,对比答案,分析错误原因,以此提升答题技巧和速度。
我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讨论和小组学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既能碰撞出新的思考火花,也能在相互帮助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