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资源与环境考研备考技巧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高中时期专攻文科,因此对政治这类文科科目的复习有一定了解。我的政治复习起步相对较晚,大约在8月才开始。我按照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全面提升。8月,我只是浏览肖秀荣的1000题,重点在于单项选择题,通常在一天的学习疲劳时抽出20到30分钟做一些题目。遇到关键知识点,我会大致记忆,但务必标记错误题,红色最佳,这对后续复习大有裨益。不必过于追求复习书籍的整洁,多做标记是个实用策略。整个8月,我专注于此,并逐渐构建我对政治的理解框架(这种方法因人而异,有些人仅通过阅读知识点就能理解)。
接下来,我使用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发现其归纳得很到位。我深入运用《肖秀荣1000题》,快速完成单选和多选,对照其他答案解析。记住,关键是要掌握相关知识点,而非仅仅一道题。迅速查看答案解析,将不清楚的部分写在题目旁边或笔记本上(类似于错题集,实际上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对于系统的政治知识复习,一般需等待大纲解析发布,但去年发布时间较晚,我记得是在9月。在这之前,我已经粗略地读了两遍任汝芬的序列一。由于不太细致,进度较快。其中,哲学部分最耗时,其他部分则相对容易些。
大纲解析是非常权威的资料,需要高度重视,直至考研前至少应精读3至4遍。在这个过程中,序列一和大纲解析可以结合多选题一起复习,因为多选题难度较大,建议对照知识结构来复习,这有助于巩固知识点,增强记忆,同时也能提高论述题的答题能力。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颇有信心,源于我在理工科学习背景下的良好数学功底,以往的数学三考试难度不高,因此我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没有购买复习资料,只选购了一本真题集。我依赖本科时的教科书回顾知识点,自我感觉掌握了所有内容后,便开始了真题练习。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并未全力以赴,偶尔出错也只是认为是粗心所致,以为正式考试时注意力集中就能避免。然而,这次考试的难度超出了预期,题目更复杂,时间紧迫,导致我没有余裕去检查,只能草草地完成了试卷。当时我还乐观地估计自己能拿到大约130分的成绩。
后来核对答案,我发现错误颇多,不只是我自己,网上的参考答案也有不少错误。我能辨别出网上答案的错误,反思自己的解答,也发现了更多疏漏。如果初试中再错一题选择题,我可能就连复试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逆袭了。我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却连考研都未能通过,这让我感到无比羞愧。在准备复试期间,我一直懊悔不已,总想着当初若能在数学上下更多功夫,多拿几分,现在的处境就会更有利。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我英语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的,那时决定要考研后,就买了本单词书—红宝书。第一遍很痛苦啊,发现大部分都不认识,而且记不住,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看了,我个人觉得吧,单词要至少看10遍吧,反正整个考研复习中,学累的时候,就看看单词当做放松了。而且以后会看的越来越快,到后期我可以5天看一遍单词书。现在发现有些人在记单词时,喜欢抄写汉语意思,我个人觉得这个没必要吧。这样有点浪费时间,虽然有个翻译,但是其他的都是阅读,你只要大体读懂就行,而且有些单词是可以根据语境推出来的。阅读;那时也买了本阅读书,星火的阅读100篇,每天做一两篇吧。到后来发现那个阅读和真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觉得的复习还是要以真题为主,什么100篇,200篇的看看就行,看一下文章结构,不用太在意对错。真题;考研英语复习最重要的资料就是真题,这一点也不假。我买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做了三遍吧。作文;作文主要是结构和句子。可以背诵一些范文。我就是把老师的30篇范文都背了一遍。然后自己要写几篇,可以总结出一个比较通用的框架,这样考场上直接套用就行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综合地质学涵盖了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等多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大。岩石学和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需掌握各类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性,包括它们的形成条件、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性质等。这需在实验中不断观察和实践,做到对每种岩石和矿物有直观且准确的认识。
古生物学提供了地质历史的时间标尺,凭化石解读过去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变历程。构造地质学则帮助理解地壳的变形和运动,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理解对资源勘查和灾害预测至关重要。地层学则是研究地层序列和年代,是地质历史的重要记录。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采取了“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学习法。先从教材和课堂讲授中建立起基本理论框架,凭实地考察或实验室操作加深理解和记忆,再回到理论中,深化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如地质图谱、学术论文等,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准备考试时,我特别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因综合地质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应用能力的体现。我会选一些经典的地质实例进行深入研究,模拟考试中的问答题,锻炼自有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