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新材2.55亿跨界并购,卫星通信标的与机器人业务能否产生协同效应?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9月22日 20:48:20

界面新闻记者 | 尹靖霏

在凭借“机器人概念”股价飙升超500%后,粉末冶金制品商海昌新材(300885.SZ)进行了一场高溢价、全现金的跨界并购。

尽管市场对海昌新材“特斯拉二级供应商”、“灵巧手齿轮箱隐形冠军”等传闻炒作火热,公司却明确公告“零贡献”的机器人业务仍处于试产阶段

9月19日,海昌新材宣布拟以2.55亿元现金收购深圳市信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信为通讯51%股权,以此切入卫星定位及通信领域。此举被视为其摆脱对电动工具业务过度依赖、培育新增长极的一大举措。

然而,信为通讯应收账款激增、经营现金流急转而下等问题引人担忧。

信为通讯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销售 GNSS 天线定位领域射频核心部件及相关模组件,如高精度 GNSS 卫星定位天线、北斗卫星通信天线等。

根据信为通讯经审计的2024年度报告,公司2024年末总资产为8,029.84万元,净资产为4,467.87万元。最近一期(未经审计)期末总资产为9,720.20万元,净资产为7,475.41万元。

2.55亿元现金收购51%股权,海昌新材给出的估值高达5亿元,按照7475.41万净资产计算,对应溢价569%,市净率约6.69倍;若以信为通讯2024年的3036.81万元净利润计算,静态市盈率达 16.5 倍。

深圳市信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财务信息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信为通讯资产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下滑明显。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45.74万元。最近一期(未经审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6.66万元。

与此同时,应收款项总额从3056.57万元增加至4247.29万元,增幅达39%,表明信为通讯回款能力可能出现问题,或者为了业务扩张采取了更激进的销售策略。

交易对方作出了较高的业绩承诺,信为通讯2025年至2027年三个年度累计实现的经审计扣非后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相较2024年的3036.81万元有较大增长。

业绩承诺同时设置,若不及相关设定标准则需进行现金补偿。超额业绩奖励机制,奖励比例为超额业绩的30%,但不超过交易对价的20%。

海昌新材相关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信为通讯下游部分客户与海昌新材重合,且部分客户是海昌新材未来计划开发的对象,双方存在客户层面的协同性。同时,海昌新材将此次并购视为拓展业务边界、培育新增长动能的关键举措,核心目标在于借助对信为通讯的收购,正式切入卫星定位及通讯领域,打破现有业务局限,为公司开辟全新的利润增长空间,进而增强整体盈利能力与可持续经营水平。

“此次并购需直面业务整合带来的挑战。海昌新材深耕粉末冶金制品领域多年,而信为通讯专注于卫星通信相关业务,两者在核心技术体系、市场运作模式、客户群体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跨领域的业务属性差异,使得后续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的技术协同、市场协同与运营协同,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公司在整合过程中付出更多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整合策略”。一家拟上市公司董秘告诉界面新闻。

海昌新材账上资金3.7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2.3亿元,此次要拿出2.25亿元收购此标的,该公司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解释:“无需担心现金流压力,公司目前现金流充裕。

海昌新材主营业务为粉末冶金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表示,从中国粉末冶金参与者的业务收入情况来看,中国粉末冶金行业企业大致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的企业是安泰科技(000969.SZ),其营业收入较高,相关业务收入超过28亿元,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均较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第二梯队是东睦股份(600114.SH),该企业与其相关业务收入相对较高,2023年业务收入接近20亿元;第三梯队有天宜上佳(688033.SH)、海昌新材、九菱科技、博云新材(002297.SZ)等,这些企业的业务收入在1-5亿元区间内。

从市场份额情况来看,安泰科技和东睦股份粉末冶金业务收入占比较大,2023年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8.2%和13.8%;其他企业市场份额小于4%。

海昌新材长期依赖电动工具单一业务,2024年,海昌新材电动工具零部件收入达2.4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2.73%,同比增长 26.88%。

全球电动工具市场已进入 “巨头垄断” 阶段 —— 史丹利百得、牧田、博世、创科实业(TTI)等头部企业占据主要份额,海昌新材作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议价能力受限,且面临海外企业(如美国 METALDYNE、日本住友等)在高端市场的直接竞争。

在此背景下,“跳出电动工具” 成为海昌新材的战略核心。公司表示,公司坚持“1+3”差异化竞争策略——“1”即不断深耕以高端电动工具零部件为核心的关键产品和市场;“3”是指布局MIM(金属注射成形)产品线、SMC软磁产品线、机加工精密齿轮及齿轮箱执行器产品线,用于拓展新赛道,涵盖汽车、机器人、智能家电、新能源、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

乘着人形机器人概念的 “东风”,​海昌新材凭借 “粉末冶金 + 机器人” 的概念叠加,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

据市场流传信息,海昌新材被赋予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隐形冠军” 的标签——其小模数齿轮精度达 ISO 4级,远超行业平均 ISO 8级,适配 Optimus 灵巧手 0.1mm 级啮合公差;自主研发的钛基合金材料性能超行业标准 20%,且通过工艺优化将行星齿轮箱成本降低 44%。

更有消息称,海昌新材已通过特斯拉二级供应商认证,2025 年一季度实现 12 万套 / 年的灵巧手齿轮箱产能,预计2027年达产后可支撑50万台人形机器人需求,对应18亿元市场规模,若按58%毛利率计算,利润弹性巨大。​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自去年2月8日股价触及4.17元低点后,海昌新材股价一路攀升至最高32.14元,截至9月19日收于25.85元,累计涨幅约520%;市值从 13.34亿元的低点,最高涨至76.63亿元,截至9月19日收盘,公司市值为64.15亿元。

公司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市场上其他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我们无法保证。关于灵巧手、齿轮箱组装等具体信息,请务必以我们的公告为准。其他未经我们披露的信息,最好不要轻信

与资本市场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海昌新材的机器人业务还处在“业绩空窗期”。2024年,其营收仍高度依赖电动工具(82.73%),汽车、家电等新业务占比不足20%,机器人业务“零贡献”。​

2025年4月9日,海昌新材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披露,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处在开发、小规模试产阶段,并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公司一直在大力研发应用在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上的产品,例如减速器、各类传动、执行器;另外,公司 MIM 领域的诸多爆款产品也已陆陆续续量产。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并不算高,公司2021年至2023年每年花在研发上的费用在1300万元至1400万元不等。

对于海昌新材而言,此次高估值并购与概念加持,既是突围第三梯队的 “跳板”,也暗藏着 “估值回归” 的风险。从短期看,信为通讯的业绩承诺能否兑现、卫星定位及通讯业务能否快速盈利,将直接决定并购的成败;从中长期看,机器人业务从 “试产” 到 “量产” 的转化效率,以及 MIM、SMC 等新业务的增长速度,将决定公司能否真正摆脱 “电动工具依赖症”,实现从 “第三梯队” 到 “多元化玩家” 的跨越”,前述董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