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父母的双手为丰收托底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09日 21:24:18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这是我们经常讲的“格言”,但是真正庄稼地里的把式活,则要复杂得多,农民不仅要虔诚地付出汗水,而且还得面对各种阴晴不定、暴雨风霰、虫病倒伏等等。

这个中秋,对我的家乡——鲁西南的老乡们来说,可能并不轻松、惬意,甚至有一分煎熬。

原来,多日不断的连绵阴雨天,让鲁西南不少地方玉米地成了泽地,正是收获的农忙时节,机械收割机无能为力,于是我的那些父老乡亲就不得不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里,徒手掰玉米棒,装满一袋后,再深一脚、浅一脚运到田边。一脚踩下去,黏腻的土地紧紧裹住你的胶靴,这种“吮吸”,好像大地母亲舍不得交付这一季的收成,非让你再付出一份汗水和挣扎。

棒子收回来后,并不意味着就可告一段落。小雨不断,就得用塑料布遮盖,玉米堆积在下,不消一夜,就会发热、发烫,时间稍长,还会发芽。“出芽”这个词,用在收下来的庄稼身上,可并不富有诗意,不是什么“希望的隐喻”,而是巨大的风险。

母亲扒皮至凌晨。暂未“发芽”的被装袋,已经“出芽”的则被丢到角落,准备按“残值”出卖。对父母来说,抓紧干完是必须的,不然堆积一夜,就会损失至少几袋粮!这会让她不得安心。

在我的印象里面,扒玉米是极其恶心的,手上免不了有玉米棒子的黑灰甚至五颜六色的流状黏液,分不清楚是虫子尸体,还是其他物质的霉变,总之是染得手上变色。

这样的扒皮仅是玉米收获的一环,收割之外,还要扒皮、晾干、脱粒等,每一个环节都极其繁重。即便是天气晴好,家里劳动力不瘦几斤也难拿下;一遇雨天,难度系数加倍,如种地太多,又赶时间,非得暴瘦不可。

父母已趋于年迈,且种地较多,对他们而言,力气是“稀缺资源”,但赶上这样的天气,机器失效,下苦力已不可避免。

父母不得已也会找人帮忙,但这必须置于反复计算与纠结之下,因为“找人”要付报酬,种地利薄,不得不算计。“每个人工130,你算算每亩地一共能有多少钱(可赚)?”老父亲问我。

这才是真正的播种、耕耘和收获,没有短视频平台上的粉色滤镜,哪怕是最最高兴的收获环节,依然是如此艰辛、疲劳,甚至还有风险——天气不好,种子出芽,无法晾晒……

这种真实和粗粝,足以打破城市人对田园牧歌式的农村想象。

特别是在不可测的气候面前,机械的力量用不上,人工抢收是必然。传统的“苦力种植”依旧是给农业丰收托底的模式。或者说,是我父母的双手,以及更多乡亲的双手在为中国丰收托底。

从2004年到2024年,我国已有连续21个丰收年,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端牢饭碗”、岁稔年丰、穰穰满家,这些宏大叙事的背后是无数农民的付出和努力。落到每一个种田人身上,就是书上说的“稼穑艰难”。不是土里刨食的种田人,很难读懂这四个字的分量;不是真正的种田人,也很难理解农民与土地的那份感情。

现在,我作为大学毕业的“城里人”,已经不用沿袭农民这份职业。有时也会想起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年幼的康熙询问:“种地苦还是读书苦”,太监答:“种地人说种地苦,读书人说读书苦”。当互联网空间里满是“读书苦”的声音——“早八”起不来、地铁太挤、加班太苦时,也许更该讲讲“种田苦”朴素道理:这种“苦”与丰收有关,与你我都有关。

 秋天的硕果,竟要以与泥泞的贴身搏斗来获得,一双双粗糙的手托举着中国的丰收年。没有一份收成不是沉甸甸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