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提及政治,如今回忆起来满是感慨,当初学习的过程让楼主倍感煎熬,最终只是勉强过关。九月下旬才开始复习,初次阅读(红宝书)相当草率,就像浏览目录一般,结合(肖)1000题刷题。然而,这种做法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由于投入了大量时间却没有深入理解,导致效率低下,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加的压力和焦虑,这无疑是楼主所有课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因此,建议大家首次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切勿敷衍了事,后期的时间极其宝贵。尽早打牢政治的客观题基础,深刻理解概念,大题部分通常依赖于背诵模拟试题,楼主选择了背诵肖四。当考试中遇到大题的那一刻,之前几乎崩溃的心情在选择题环节之后得到了平复。
考研数学方面:
提前着手从教科书开始,由于准备时间充裕,我完成了所有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我开始阅读复习大全,初次接触时,书中大部分题目我都无法解答,但我坚持逐字逐句理解解析直至彻底明白,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份我才完成高等数学部分的复习。接着立即开始了第二轮,得益于第一次的巩固,第二次显得更为顺利。九月,我开始做早期的历年试题,每日一套,并针对薄弱知识点加强练习,确保没有遗漏。早期的试题大致能解决就行,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份久远,题目趋势有所变化。由于复习进度良好,我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作为模拟训练,因此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我就找来研读,遇到精华内容便做笔记。随后进入冲刺阶段,这期间的题目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但前提是基础知识必须牢固,在反复研究复习大全的基础上可能效果更佳,否则可能难以适应。看完《18讲》后,我发现仍有大量时间,于是我选择了《660题》中的选择题来做,虽然困难重重,时常受阻,但也从中获益匪浅。此时已接近十一月,我开始减少数学的练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近十年真题(最后三年的留作考前使用)。这本书的布局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集,后面按照章节和知识点整理历年真题,便于专项练习和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现在做真题变得轻车熟路,通常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即可完成,分数稳定在140分上下。做完整套题后,我会按章节继续练习并记录错误。十二月,我开始做模拟试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等,这些模拟题难度较大,但却必不可少,特别是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挑战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趋势,保持手感,并翻阅笔记、复习大全,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同时查看错题本。这样,我便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强调基础,只要根基打牢,就不必畏惧。近年来,真题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丢分。
考研英语方面:
首要任务是词汇学习。当然,这适用于所有人,除了那些特别抗拒的同学。不过,记忆单词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要有策略。按照认知程度,单词可分为未知、熟悉但不精通、以及非常熟练三个类别。对已掌握的词汇,不需要过多重复,只需了解其应用场景;遇到熟悉但不熟练的词汇,必须重点攻克,因为它们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可以通过定期复习来强化记忆。至于全新的词汇,如果你像我一样有强迫症,那么最好记住它们。但如果只是为了考研,做到能识别就够了。完成几次考研单词书的复习后,应转向真题中的词汇,特别是阅读部分,整理并反复记忆其中频繁出现的词,尤其是那些含义因上下文变化的词,务必牢记。对于完形填空、翻译和新题型,关注过去五年的单词。
其次,阅读理解至关重要。有人认为阅读得分乘以二大致等于你的英语总分,虽略有夸大,但相差无几。对于提高阅读,我坚信实践出真知,即精读历年真题。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我至少精读了15遍阅读理解,泛读无数次,有些篇章甚至能倒背如流。尽管如此,我在最后一次考试中仍然错了两道题,那是因为我反复修改最终仍选错。我没有将真题保留到最后测试水平,我认为这样做可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但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解答阅读题目时,务必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记录出题者常在哪里设置问题以及他们喜欢提出哪种类型的问题。例如,若第21题对应第一段第二句,就在题号旁边标注"P1-②",这样复查时会更有条理。
接着,写作不容忽视。我通过背诵优美的文章来丰富素材,小作文只需满足所有要求,而大作文的重点在于条理清晰,紧密围绕主题。至于完型填空、翻译和新题型,多做真题是最佳策略,我也没什么额外的经验可以分享。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质工程基础的核心在于对地质构造的理解。这包括了地壳结构、地质时期、地层分布等基础知识,以及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的理解。我在学习这部分时,不仅阅读教材,还借助地图、地质图进行视觉理解,凭实地考察加深印象。理解地质历史和地壳运动规律,能帮助预测地质灾害,这是地质工程中的重要应用。
岩土性质是另一个关键点。需掌握不同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它们的强度、渗透性、压缩性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我经常做实验模拟,用实践来深化理论认知。一些典型的岩石和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答题非常有帮助。
再次,地质灾害分析是地质工程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的地质环境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理解其形成机制、风险评估和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我阅读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参与了相关的讨论和模拟演练,提升了自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力学知识也不能忽视。它包括土力学、岩石力学等,这些都是设计地质工程结构的基础。我凭做大量的习题,强化了计算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