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制药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郑大化工学院制药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郑州大学制药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我在政治上花的时间比较少,我十月份才开始看政治,每天上完课一边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炼一边做了肖秀荣一千题,对答案的时候每道题都好好看,算是又过了一遍书。后来是看风中劲草,然后就是肖八,肖四的顺序。感觉政治还是应该再开始的早点,九月份就应该开始准备。11月,我做了肖八第一套卷子,一瞬间突然有了紧迫感,觉得这样下去我的政治可能及不了格了。病急乱投医,史纲和思修由于比较简单,只看了风中劲草上的知识点。我还做了许多模拟题来巩固知识点,做多了你就会发现,虽然政治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多,但针对每年的热点,出题概率大的知识点就那么些,也不是很难掌握。另外,做模拟题时比做题更重要的就是仔细研读答案,肖四、肖八、蒋五在答案这方面做的都非常好,我当时拿彩笔把重要的知识点都勾出来了,在考前要反复看。
考研数学方面:
我先用的是李正元的复习全书来学习高数(就是粉色的),这本复习全书很厚蛮全的,好像大多数人爱用李永乐的。我跟着大纲看完了一遍教材以及真题的题型,就大概已经知道了考试的题型,难度,重点。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自律性进行提升和训练。买的是李永乐的真题及解析,认认真真做完每套真题,认认真真看解析,有不懂得就去问老师,老师很负责,问什么都给我答的很详细。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英语底子尚可,大学期间似乎一直在依赖高中时期的积累。四级和六级虽已过关,但暑期初试牛刀,钻研96年至04年的历年真题时,发现阅读理解频繁出错,完形填空也常失分过多,不禁倍感尴尬。那时我还以为英语是我的强项,不容忽视。于是决定专攻提升,开始练习阅读理解150篇,然而几篇文章下来觉得内容较为偏颇,内心挣扎后,决定一心一意回归真题。从96年开始,起初并未计时,大约两天做完一套,专门留出下午的时间给英语。那时我不追求速度与完美,只期望深入理解文章,提升准确率。我记得真题的引言中也提到了方法,首次接触真题的目标是理解句子,积累生词。高频词汇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复杂的长句我会在脑海中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因此做题所花的时间远远少于查阅解析。忘了提及,记单词是必不可少的,早在大三下学期我就开始了每日早晨七点起床,用新东方无序版单词书每天学习一个单元,晚上再复习一遍。由于是初次记忆,晚上多半会忘掉一半,但如果不复习,次日早晨就得重新背诵。就这样,每天学习新单元,复习旧单元,第一个循环用了两个月。第二个循环,每天学习和复习两个单元,经过两次,大多数单词都已经深深印在脑海中。第三次再从头至尾过一遍,尤其关注之前标记的重点且仍然记不住的难词。直到十一月,我每天至少花费四十分钟背单词。对于英语,我只专注于真题训练,从96年至04年的基础版,到九月份已经完成了两轮,每句话都在脑中翻译,如此这般,阅读和完形填空的成绩逐步提高。然而初次尝试05年的真题,我对新题型毫无经验,结果惨败。这让我对新题型产生了忧虑,几年的反复练习,成绩好的时候只能答对四个,状态不佳则全错。于是购买了新题型的专项书籍,做了几篇,慢慢找回了手感。至于作文,准备得相对较晚,暑假间断地背了几篇,之后未持续,直到十一月份才开始动手写了两次,发现自己词汇匮乏,甚至有不少单词拼写错误,这才对作文感到紧张起来。提前准备总是明智的,不仅需要背诵,还要亲自动笔,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否则到了最后,满篇错误难以改正,评卷老师看到基本错误也会对印象打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工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涵盖了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与分离过程等多个领域,对理解和解决实际化工问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理解并掌握其基本概念是基础,比如流动模型、传热模式、物质传递规律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应用。
在流体力学部分,动量方程、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是核心,要熟练运用它们去分析和解决流动问题。对泵和风机的性能曲线,也需有清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热力学部分,第一定律主要涉及能量守恒,第二定律则涉及到过程的方向性和效率,如熵增原理、卡诺定理等,这些都是理解化工过程的基础。相平衡和化学平衡也是重要考点,需理解并能计算露点、泡点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传质与分离过程,扩散理论、膜分离、蒸馏、吸收、萃取、干燥等都是重点,理解和运用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是关键。特别是蒸馏塔的设计和操作,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理解和计算。
学习化工原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基础上的练习。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这不仅检验理解程度,也能你熟悉考试的出题方式和难度。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也很重要,这帮助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建议,尝试用图解法来辅助理解和记忆,比如绘制流程图、能流图等,这样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过程。定期复习,避免遗忘,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不要忽视团队学习的力量,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既能互相激励,又能互补知识盲区。化工原理并非一蹴就,是需日积月累,不断深化理解,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