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全攻略: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分上岸秘籍大公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本人高中为文科生,政治底子还算不错,结果考成这样,不好不坏吧,因为确实没花太大精力。看了一遍风中劲草只看了政治经济学部分,买来的xiaoxiurong考点预测背诵版一页也没翻过。主要精力还是花在了各大名师的押题讲义上,练习部分主要做了近五年的真题以及肖四。今年很多名师都押中了数道主观大题,而不少研友认为肖今年并没有押中多少,我觉得虽然肖四上并没有出现很多今年试题的原题,但肖四上的很多主观题答案都可以往今年的试题上套。另外,肖的最后预测讲义上出现了四道今年主观题的原题,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凭着自己超强的临时记忆力把答案都记下来了,第二天一看试题发现有四道原题,都有点懵了,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往试卷上写。结果主观分数太低了,真是难以理解,可能是我前面写的太多,后面写的略少了吧。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部分可以从七八月份开始复习,先从课本下手复习,也学了不少解题技巧,之后配合考点复习,顺便做好自己的笔记,留待以后回看。高数的历年真题打印下来,反复模拟。虽然大部分同学认为题目简单,可是还是要予以重视的,毕竟140分的人还是少数,说明它并不是那么简单。把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都弄清楚,等到全部做完后就会发现每年出题是有一定套路的。有心的话,可以把每一套题中相同相近的题目归整一下,思路会更加清晰。
考研英语方面:
从17年的一月份起,我开始了词汇的记忆工作,到了三月,我开始跟着朱伟的《恋恋有词》学习。到了七月份,我已经大致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同时我也辅以红宝书的单词来记忆,这两项任务并行进行。在那些没有课程的午后,我会专心致志地攻克1997年至2007年的真题,每天坚持一篇阅读理解。由于基础薄弱,初读时我并未期待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而是把遇到的生词圈出来,待完成后再查阅并核对答案。次日,我会回顾前一天的单词,继续推进新的阅读。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单纯的单词记忆确实单调乏味。第一轮结束后,我重新开始第二轮,这次我专注于解析句子结构,找出犯错的原因。这时,每天做两到三篇阅读,难度逐渐增大,我几乎把整个下午都献给了英语学习,那是一段极其艰难且煎熬的日子。由于时间紧迫,我紧接着开始了2005年后试题的练习,依然遵循先前的方法:第一遍标记生词,同时也复习1997至2005年的题目第三遍。第二遍我开始仔细分析,第三遍再深入剖析,第四遍则集中精力于错误部分,反问自己为何出错。我特意保留了一些历年真题作为后期冲刺阶段的模拟训练材料,这些我重复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综合化学主要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都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对无机化学,需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性质,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特别是酸碱理论、配位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这些都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在于理解各类有机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其反应机制。比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结构特点,醇、醛、酮、酸、酯的性质和转化,以及有机合成的基本规则。立体化学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知识点。
再者,物理化学则更偏重于理论和计算,如热力学三大定律、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等。这部分需具备较强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不仅仅是记忆。对每个知识点,我都尽量去理解它的本质,凭做题来加深理解,并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定期复习也非常重要,因化学知识间的联系紧密,只有不断巩固,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参与实验室的工作或者进行一些小实验也能极大地帮助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凭亲手操作,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对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