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能源动力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厦大动力工程系能源动力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厦门大学能源动力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一月起,我会考虑购买完整教材,关于政治复习,官方机构会整理当年的重点知识点,形成一本名为“红宝书”的指南(此书由教育部门发布,内容全面,但未标注重点)。任汝芬的序列一是基于红宝书稍作改编,只用蓝色突出关键点,其他部分保持原样;肖秀荣系列亦如此。我个人推荐任汝芬的版本,因其布局清晰。看完书后,可以尝试做一些模拟试题,可以选择任汝芬的序列二或是肖秀荣的一千题,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任汝芬的答案缺乏详细解释。
在自习室,一些考研伙伴开始诵读《风中劲草》,据说这本书在业界口碑极佳,其知识框架划分得十分清晰。不过,我可能不太适应它的编写风格,所以我对那三本教材只是略作浏览,并未深入。此外,我觉得它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到了考试前的最后一月,我会购买肖秀荣的时事政治书籍,同时在最后阶段冲刺背诵肖秀荣的考点精华,以应对最后的押题环节。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中,选择题部分做得不错。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尤其重要,特别是简答题部分,今年似乎命中了两道题目。想要取得高分,务必熟记这类冲刺备考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听说今年的数学挺棘手,我个人在备考时几乎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数学复习上。初期,我快速浏览了一遍教材,并未解决课后习题,大约用了一周左右,主要是了解框架和基本概念。接着,我用了李正元的全套复习资料,刚开始的确有些吃力,遇到困难时请教老师就能解决。常有人问我选李正元还是李永乐的书,我的建议是依据个人偏好。我个人觉得李正元的书更顺手,题目设计精巧且深入,而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也相当出色,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但从历年试题的难度来看,我觉得李正元的书对我帮助更大。我认为最好在暑期前完成第一轮全书的学习。暑假期间我休息了十天没看书,剩下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90年到00年的所有数学真题,无论是数一、数二还是数三的题我都做了。这段时间的真题质量非常高,特别是那些需要思考的证明题,非常锻炼脑力。十月中旬起,我每周六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使用11至15年的真题来模拟实战。平日我就开启了刷题模式,660题大约一周内就能完成,还做了张8、张4、李正元的400题,以及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种模拟题。或许与某些人不同,我喜欢每天早上做一套模拟题,这样能确保我一直保持高效的状态。持续刷题、校正答案、做笔记、分析错题,期间穿插模拟考试和重温00到10年的真题,我觉得准备得够充分了。我想提醒大家,别光做真题就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高,我见过很多只练真题,真题得分130分就觉得数学很好的同学,但其实这只是误导,因为近几年的题目确实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特别难题。关于数学,关键是保持手感,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这样才能应对任何类型的试卷!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一直没在备考四六级时记忆词汇,因此我的词汇量相当匮乏,这使得提升英语首先需要从词汇入手。从八月底开始,我利用红宝书每天专心致志地背诵单词,整整坚持了一个月。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将整本书抄写了一遍,尤其是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单词释义。红宝书附带的一张光盘包含所有单词的发音,我把它们导入了MP3,在日常行走中反复聆听。背完单词后,我会跟随着MP3进行默写,以巩固记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之前记住的单词隔几天就会忘记,所以我在做物理、化学和有机试题感到疲倦时会随手翻开复习,以此加深印象。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后,阅读理解和新题型的难度明显降低,通过不断研习历年真题,逐渐领会考研英语的独特解题方法。
对于作文部分,熟读并背诵几篇典范文章是必要的,但避免直接套用教科书中的模板,因为这可能导致得分偏低。应该根据范文归纳出自己的写作框架,并注重多次练习及书写质量。至于翻译和完形填空,它们既需要一定的策略,又检验个人的语言直觉。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程力学是基础学科,它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等内容,是理解各种工程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对静力学,关键在于掌握力系的简化,包括力矩平衡和力向量的合成与分解,这些都需扎实的数学基础。动力学则涉及到牛顿三定律的应用,如质点运动学、刚体动力学等,需能够准确地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并建立物理模型。
在材料力学部分,应重点关注应力、应变、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尤其是屈服条件和破坏准则的理解,比如胡克定律、莫尔圆、欧拉公式等,这些都是解决复杂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的解释也是这部分的重点。
学习工程力学,理论结合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多做习题,尤其是那些来源于真实工程问题的例子,这有助于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去理解和应用基本原理,不只是公式。例如,凭画出力的矢量图来直观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或者用微元法解决复杂问题。
我强烈推荐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深入阅读,如《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刘鸿文版)等经典书籍。它们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概念解释,还有丰富的例题和习题供你练习。
在线资源也是很好的辅助工具,比如MIT开放课程、Coursera等平台都有优秀的力学课程,帮助你理解和掌握概念。参加讨论组或找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理解。
保持耐心和毅力,因力学有时会人感到困惑,但只有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真正掌握其精髓。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自己,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力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