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工大城市建设学部土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二月直至考试前夕,我把半天的时间用于复习政治,以往则是每晚投入两至三小时。关键在于领悟其核心理念,并串联起各个论述的主要论点。在最后的十五天里,我购买了两本精简版的小册子,分别是28道题目和中挺的关键考点预测。我以为小巧的资料易于掌握,以为足以应对考试,但实际上记忆是个大工程。在最后一周,我还添购了任汝芬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模拟试卷。毫无疑问,红宝书是最权威的参考资料,应尽可能多地研读。如果感觉基础薄弱,可边阅读边做选择题,肖老师的1000题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风中劲草是一本值得考虑的教材,尽管存在一些错误,但它结构分明,利于背诵。至于主观题部分,通常分数差异不会太大,后期的冲刺课程已经绰绰有余。
考研数学方面:
大一学的高数真的基本全部忘光,所以重新买了同济和浙大的数学教材重新开始学习,看完一节做一节的习题,因为大三专业课很多,所以留给考研复习的时间真的特别少,所以没能自己独立做课后题,都是直接看着答案做的,可想而知看了一遍教材之后掌握的并不是特别好,之后开始做复习全书,备受打击,自己基本不能完整的做出一道题,所以又是边看答案边做的,这件事真的是提别后悔,建议学弟学妹们做全书的时候一定要先自己做一遍想一遍再看答案,虽然会慢一点但是会有很大提高,锻炼解题能力。就这样全书的高数部分看了两遍,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各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高数辅导讲义,两遍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辅导讲义。。。在这里我要明确一下,并不是看的遍数越多掌握的就越好,只有自己面对问题能够有思路,能独立解决才是最好的,我看了很多遍,配合用的张宇的真题大全解,有买了一套空白的真题卷子用来做第二遍,期间在网上打印了好多其他老师出的模拟题做了一下,比如合工大五套卷等等。。。提醒大家看全书和辅导讲义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笔记总结,这样以便于后期做真题的时候翻阅。
考研英语方面:
众所周知,考研英语大纲要求的5500个词汇量是备考的关键,然而,大部分考生都在记忆单词的艰难任务中挣扎。我在初次考研时就败在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生词上。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能大致识别单词,解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阅读理解占据了英语考试的主要分数,自初中起,我就对此颇有自信,阅读速度快且准确率尚可。
充分利用真题至关重要。我一共做了三次,每次的表现都有所提升,当然,有些题目到最后我已经熟悉到不用看完全文就能选出答案。让我最头疼的就是新题型部分。起初,我迅速完成了历年真题,感觉做起题来犹如神助。那时我以为新题型并不难。然而,一个半月后做第二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错了那么多,我当时也是懵了,不明白为何第一遍正确,第二遍却失误连连。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是个谜。到了第三次,虽然比第二次稍好,但仍然不如第一次。如果非要说个理由,只能说可能是缺少了第一次的那种直觉吧。新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七个句子挑选五个放入原文,另一类是排序题,后者确实颇具挑战性。考前一周,我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因为这种题型的成绩总是飘忽不定,这对于喜欢掌控一切的摩羯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不过,应对新题型有个诀窍,那就是保持冷静。无论难度多高,都要耐心寻找线索,专心致志。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在之前的题目上提高速度,为新题型留出充足的时间。幸运的是,今年并未考查排序题,我也发挥了不错的水平,真是谢天谢地。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至关重要。结构与岩土力学是土木工程的基础,它涉及到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的设计原理以及地质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比如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并凭做题来巩固这些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方程,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掌握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结构分析还是岩土力学,都需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计算公式和方法,例如静定分析、超静定分析、弹性地基梁、莫尔-库仑破坏准则等。我建议大家在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大量进行例题练习,这样既能提高计算能力,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再者,实践应用是提升的关键。理论知识需凭实际案例来检验和深化。我会定期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北京工业大学的实验室资源丰富,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实验,凭动手操作来增强感性认识。
不要忽视课程的动态性和交叉性。结构与岩土力学并非孤立的,它与其他科目如流体力学、地质学等有密切联系。在学习时,我也尽量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非常有效。我会每周整理一次笔记,梳理本周的学习内容,做一些模拟试题检测自有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帮助我保持了好的学习状态,也使我对知识有了更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