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心得重点与经验

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学习,你们不必过于纠结是否参加培训班。如果感到不安,可以报名,但别期望老师预测的题目能完全命中。我在考试前听了很多预测,结果一个也没考到,关键还是依靠自身知识的积累。我使用的主要政治参考资料如下:一套20天20题的小册子,十年真题集,以及张俊芳的2100题。考前一天,我购买了任汝芬的序列四,将所有选择题做完以巩固复习。
我的复习策略如下:
1. 首先通读一遍讲义,确保理解每个概念。
2. 从各本书中挑选重要知识点进行背诵。幸运的是,辅导班已经提炼出关键内容,使记忆框架更加清晰,特别是后期发放的讲义更为精炼。我总共细致阅读了两遍讲义(几乎等于背诵了两遍)。
3. 做习题集两次(原本计划如此,实际上我完成了大约1.5遍)。认真核对答案,并借此机会牢记一些知识点。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学习习惯是在阅读教科书之后再做习题。完成高等数学两本书的学习后,我会开始攻读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每章节的开头部分是对基础概念的回顾,这可以算作二次复习。这段时间主要专注于这本指南,耗时颇长。完成后,我又回归课本进行全面梳理。接着,我用历年真题来检验自己的水平,通常选择上午时段来做题,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学部分也是在早上。我会在A4纸上写下答案,以保持试卷整洁。做完后,我会在错误的题目旁边标记答案页码,但不在真题上涂写,这样下次重做时能更专注。完成一套真题,检查答案,深入分析错误原因,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初次接触真题时觉得容易,却无法取得高分。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题目在复习指南中已见过,对我而言不再是新鲜题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态过于轻松。做了十年的真题后,我开始了新一轮复习,再次浏览教科书和陈文灯的书籍,但这回速度快一些,因为有些内容我已经很熟悉了。遇到不解的题目,我喜欢查阅资料,如果还是不懂,我会请教老师。有时问题简单,老师的点拨就能让我豁然开朗,并且印象深刻。我认为这种方式比直接看答案更有益。由于我对考研的决心坚定,所以我从不给自己偷懒的理由。到了备考后期,当我几乎无法集中精力时,就会翻阅课堂笔记,仅关注解题思路,不做完整的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语法这类概念对我来说如同难以解读的天书。自始至终,我在学习英语时全凭直觉。以前我尝试过使用黄皮书的试卷版本和张剑的阅读材料,那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册包含八十多个基础练习,下册则有六十多个进阶篇目,当时我几乎是靠着猜测来完成的。然而,精读方法对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帮我澄清了早期那些模糊不清的真题,使我对阅读背景、复杂句子以及解题策略有了深入理解。到了后期,我能在更宏观的角度去处理阅读题目,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主旨,减轻了许多压力。至于作文,我构建了自己的模板,每个人都需要明确每个句子要表达的内容和大致的格式。拥有个人模板不仅能提升写作速度,还能防止因考试紧张而导致思路混乱。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和掌握GIS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个集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地理数据于一体的系统,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球表面及其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理解这些基本定义和构成部分,能帮助构建起对GIS的整体框架认知。
深入研究GIS的核心功能,包括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和展示。其中,空间数据模型的理解尤为重要,如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也是考试的重点,需凭实际操作来深化理解。
再者,熟悉并掌握常见的GIS软件,如ArcGIS、QGIS等,了解其界面布局、主要功能模块及操作流程,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对GIS编程,如Python在GIS中的应用,虽然不是所有课程都会涉及,但有基础,将大大提升你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效率。
学习GIS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看书和听课,自己动手做项目,无论是简单的地图制作还是复杂的地理分析,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你尝试利用公开数据创建一个城市交通网络图,或者进行一次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GIS作为一门快速发展且应用广泛的学科,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GIS理论和技术,不仅拓宽视野,也可能成为考试中体现深度思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