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商业分析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师大工商管理学院商业分析考研备考要点与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商业分析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前期政治多浏览新闻,有下软件,学习中国,紧跟习大大的足迹、思路,背一些知识讲义,还有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和1000题,第一遍做1000题没有做笔记,根据解析分册将答案划出背诵,第二遍仍做错的就做了笔记。风中劲草背了两遍,后期就是背肖八,肖四,蒋五的模拟题大题。政治选择题重点对待的毛泽东的著作,针对马原,有梳理框架,将各个原理、方法论放在相应的范畴里。政治的历年真题主要看了选择题,十一月份开始限定时间做成套的真题,主要把握做题节奏和思路。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重新开始深入学习,这次选择了数学全书。起初,我以为基于大学期间扎实的数学基础,全书应当不成问题。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消化一个章节。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独立解题,但时常遇到困难或错误,这让我备受挫折,甚至有时会直接查看答案。后来我改正了这个习惯,并在六月底左右完整地做了一遍,但我仍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我想试试分级习题集,却发现难度更高,没过多久我就转向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发现,《复习指南》在完成全书后再读,变得容易许多,其中充满了技巧,某些解题策略与李永乐的方法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李永乐。我把《复习指南》当作一种补充材料。到了七月下旬,我又重读了一遍全书,这次我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理解,明白了每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第二次通读全书的同时,我也完成了660题,尽管大部分是选择和填空,但有些题目的运算量堪比大题,非常有价值。刚开始我错误颇多,而且越往后做,越发现很多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到了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轮660题。九月开学,我没有去上课,而是开始了第三次全书复习和第二次660题练习,随后开始做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进行,保留最后两年的题用于模拟测试。做题时不应过分关注分数,关键是掌握知识点。到了十月中期,我已经完成了十多个真题套卷。那时,我购买了市场上流行的模拟题,包括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的。到十一月中旬,我开始第二轮真题训练,并着手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错题进行分类。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不过后者难度过高,每次动笔都觉得无从下手,最终放弃了,我主要集中精力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最后的两天里,我用剩下的两年真题进行了最后的实战演练。总的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质量。
考研英语方面:
进入12月,英语做题基本已经停止了,主要就是看之前总结的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内容,以及每天早上会读一读完型,阅读以及翻译,并且会再视译一遍,检查自己是否能够弄清句子结构,一直持续到考前。此外,进入12月后,开始总结各类小作文以及大作文的模版(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市面上作文书很多,有的模版内容过于花哨,并不实用且容易出错,所以我觉得总结出的模版要适合自己去记忆去模仿才是最好的)我在12月11号和12月15号下午分别给自己模拟了一下,用的是之前没做的真题,主要是为了模拟一下考试的感觉以及自己做题的速度,熟悉一下整套试卷连贯做下来的感觉。之后就是一直反复看之前做过的真题,不断复习,不断总结。
考研专业课方面:
管理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决策理论、组织行为、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我在复习时,特别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每一个主题,我都尽量从概念、原理到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例如,理解决策理论中的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的区别,或者探究组织行为中激励理论的实际运用,这些都需深度思考和案例分析。
我认为案例分析是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方式。凭阅读和讨论各种企业案例,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通常会选一些经典案例,如通用电气的多元化策略,星巴克的市场定位等,分析其背后的管理决策和效果。这不仅加深了我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也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我非常重视实践性学习。我会积极参与各类模拟管理活动,如团队项目、角色扮演等,这样我亲身经历决策过程,体验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也会利用网络资源,参与在线论坛的讨论,了解业界最新的管理理念和实践。
再者,我坚持定期自我测试。无论是做历年真题还是使用教材后的习题,我都会定期检验自有的学习成果,找出知识盲点,及时查漏补缺。这种方法帮助我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避免临近考试时才发现重要知识点的遗漏。
我强调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会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复习,互相讨论难题,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互动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