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电子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系物理电子学考研备考方法与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电子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最初尝试看了些视频教程,觉得帮助有限。学习政治需要理解和记忆并重,而且听完课后务必去阅读教材。风中劲草这本书深受好评,如果你无法消化大纲内容,它是很好的替代选择。虽然它的内容足以应对考试,但它出版时间较晚,过度依赖可能会使你的复习时间变得紧迫。该书的结构分明(由于大纲过于庞大,难以梳理出标题的层次),书中会对关键知识点进行不同级别的标注,并指出历年试题类型和年份,信息量非常丰富。进入复习后期,你需要多次翻阅以避免忘记那些不太常出现的考点。到了冲刺阶段,我购买了肖四和肖八(肖秀荣老师的资料相当权威,2017年的主观题在他的四套卷中几乎都能找到;蒋中挺的题目也十分有价值,如果有充裕的时间,最好提前阅读书籍并做好笔记。如果时间管理不当,记得在最后阶段把上述各位名师的题目背熟。)
考研数学方面:
五月到六月中旬(即暑假前)过数学全书(张宇或者李正元的)和李永乐的线性代数。一定要全覆盖,不能漏掉全书上已有的知识点。做自己的知识体系图,这个阶段只要求做大体的,不用追求完美,后面在冲刺阶段再继续补充,那样才更有针对性。10月初——11月初:三刷复习全书,将所有的笔记过一遍。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英语底子尚可,大学期间似乎一直在依赖高中时期的积累。四级和六级虽已过关,但暑期初试牛刀,钻研96年至04年的历年真题时,发现阅读理解频繁出错,完形填空也常失分过多,不禁倍感尴尬。那时我还以为英语是我的强项,不容忽视。于是决定专攻提升,开始练习阅读理解150篇,然而几篇文章下来觉得内容较为偏颇,内心挣扎后,决定一心一意回归真题。从96年开始,起初并未计时,大约两天做完一套,专门留出下午的时间给英语。那时我不追求速度与完美,只期望深入理解文章,提升准确率。我记得真题的引言中也提到了方法,首次接触真题的目标是理解句子,积累生词。高频词汇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复杂的长句我会在脑海中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因此做题所花的时间远远少于查阅解析。忘了提及,记单词是必不可少的,早在大三下学期我就开始了每日早晨七点起床,用新东方无序版单词书每天学习一个单元,晚上再复习一遍。由于是初次记忆,晚上多半会忘掉一半,但如果不复习,次日早晨就得重新背诵。就这样,每天学习新单元,复习旧单元,第一个循环用了两个月。第二个循环,每天学习和复习两个单元,经过两次,大多数单词都已经深深印在脑海中。第三次再从头至尾过一遍,尤其关注之前标记的重点且仍然记不住的难词。直到十一月,我每天至少花费四十分钟背单词。对于英语,我只专注于真题训练,从96年至04年的基础版,到九月份已经完成了两轮,每句话都在脑中翻译,如此这般,阅读和完形填空的成绩逐步提高。然而初次尝试05年的真题,我对新题型毫无经验,结果惨败。这让我对新题型产生了忧虑,几年的反复练习,成绩好的时候只能答对四个,状态不佳则全错。于是购买了新题型的专项书籍,做了几篇,慢慢找回了手感。至于作文,准备得相对较晚,暑假间断地背了几篇,之后未持续,直到十一月份才开始动手写了两次,发现自己词汇匮乏,甚至有不少单词拼写错误,这才对作文感到紧张起来。提前准备总是明智的,不仅需要背诵,还要亲自动笔,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否则到了最后,满篇错误难以改正,评卷老师看到基本错误也会对印象打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半导体基础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半导体的性质,包括其能带结构、载流子的行为以及掺杂效应。对能带理论,你需理解价带、导带和禁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半导体的电导性。载流子主要是电子和空穴,理解它们的产生和运动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掺杂是改变半导体类型(N型或P型)的关键,要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的杂质原子如何引入载流子。
半导体器件是半导体基础的重要部分,如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及特性需熟练掌握。例如,PN结的形成、击穿现象,BJT的放大作用,MOSFET的阈值电压等。这些不仅要求理论理解,还需凭大量的电路分析题目进行实践训练。
再者,半导体工艺也是考试的一部分,虽然不深,但了解基本的制造流程,如扩散、光刻、离子注入等,有助于理解器件性能的影响因素。
至于学习方法,我强烈推荐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深度阅读,辅以习题集进行练习。每学完一个章节,都要尝试用自有的话复述一遍,这有助于巩固理解。对复杂的概念或过程,凭画图或者构建模型来辅助记忆。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非常重要,防止知识遗忘。
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样重要,你找一些科研论文或工程案例来读,看看半导体理论是如何应用到实际中的。这样既能提升理解力,也能为将来可能的研究打下基础。
团队学习或讨论小组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每个人的理解角度都不同,凭交流启发思考,找出自己忽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