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核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山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考研复习指南与经验

中山大学核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从六月底我就着手准备复习政治,当时新大纲还未发布,资料通常在九月才会更新。因此,我购买了一本上一年的教材。然而,今年的考试内容变动颇大,许多知识点都有所调整。对于基础知识较弱的同学,我推荐初期先用旧版书籍。必备参考资料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以及肖秀荣的1000题。作为理科出身的我,初次接触红宝书感到非常吃力,几乎如同阅读天书,需要边做题边理解,每天投入约两小时的时间。到了九月,我会关注新大纲的变化,并购入最新版的红宝书或其配套解析,同时配上风中劲草系列的三本书。我发现红宝书的题库质量欠佳但题量丰富,所以我选择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要点,以防时间不够。后期冲刺阶段,我主要使用肖秀荣的四套卷和任汝芬的四套卷,尽管它们发布时间较晚,但为了确保效果,每份试卷都需要反复研读并背诵大题。切勿一味追求数量,政治学习重在精炼。我自己就将红宝书和解析各看了三遍,风中劲草(粉色封面)至少读了五遍,肖秀荣1000题完成了三遍,而红宝书题库则做了两遍,个人并不推荐。政治科目的出题有一定随机性,不少资料都有历年命中真题的记录,所以后期选择高质量的资料尤其关键。
考研数学方面:
五月到六月中旬(即暑假前)过数学全书(张宇或者李正元的)和李永乐的线性代数。一定要全覆盖,不能漏掉全书上已有的知识点。做自己的知识体系图,这个阶段只要求做大体的,不用追求完美,后面在冲刺阶段再继续补充,那样才更有针对性。10月初——11月初:三刷复习全书,将所有的笔记过一遍。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单词是基础。单词一定要背(一些个别同学排除),但绝对不是死背,每天拿着单词书,一个读一分钟的这种做法我非常不提倡,用我们系主任的一句话是:这种蠢方法看着就心疼。单词分三种来记,分别是完全没见过、见过不熟、很熟,对于已经很熟的单词就不用背了,耽误时间,只需熟悉用法以及在那种文章里比较常见即可,对于那种见过但是不熟悉的就要着重背,因为那是你的软肋,这种单词往往是要么不出现,要么出现就致命的,所以一定要熟记,可以以天或是周为单位来巩固记忆,而对于那种完全陌生的单词(我有强迫症,对于我来说我是一定要记下的),如果纯以考研为目的的话,我个人不建议背诵,混个眼熟就行。考研单词书过了几遍之后,就要放一放,开始入手真题上的单词了,最主要的是阅读里的单词,把04年到18年的阅读单词整理出来反复记忆,尤其是总是出现的,且其意思因语境而与平时记忆中的意思不同的,一定要熟记。对于完型,翻译及新题型中单词要着重看近5年的。单词就磨叽到这,不明白的再问吧。其次,阅读是关键。有人说你的阅读分数再乘以二基本就是你的英语分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八九不离十。对于阅读,我的方法就是,做真题。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10年的阅读真题,我精读了至少15遍,泛读了无数,有的文章我甚至都背下来默写下来,最后阅读还是错了两个(那两个正是我犹豫了好久改了好几次结果还是改错了),我没有留着真题说什么等到最后测验一下,我觉得那样有点浪费资源,不过大家可以视情况而定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不同。阅读的问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出处,总结一下出题人经常会在什么地方出题,出一些什么类型的题,我习惯标出段落以及为每段中的每句话标上号,在做题的时候,比如第21题是在第一段第二句,那就在21题旁写下P1-②,这样检查的时候比较有条理。再次,写作不要拖后腿。写作呢,我没有什么太多要说的,写作我没有很上心,就是多背背美文,积累一下素材,小作文把要求都写出来就行,大作文就是要调理清晰,紧扣主题就行。最后,完型翻译新题型的话,就是多做做真题,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普通物理C涵盖力学、电磁学、热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核心的概念和原理。比如,力的基本性质,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场理论等,这些都是构建整个物理体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在解题时游刃有余。
重视公式推导和应用。物理中的公式不仅仅是记忆的对象,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公式,更要理解公式的来源和适用条件,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熟悉并灵活运用。特别是对复杂问题,可能需多个公式联用,这就要求对各个公式有深度的理解。
再者,实验精神不可忽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理论都是基于实验结果提出的。即使在复习理论知识时,也应该保持一种探究的心态,尝试从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有机会,参加一些实验室活动,亲手做实验,这样既能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也是提升效率的好方法。你每周设定一部分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凭做题来检验自有的掌握程度。利用历年真题或者模拟试题进行定时模拟测试,帮助你适应考试环境,了解自有的弱点,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不要忽视团队学习的力量。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不仅互相解答疑惑,还激发新的思考角度。积极参加学习小组或论坛的讨论,你会发现,他人的理解和见解有时能帮你打开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