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从八月末政治考试大纲发布起,正式的复习工作就启动了。在政治科目中取得高分,主要取决于选择题的表现。必备的学习材料包括《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通称“红宝书”),肖秀荣的一系列书籍(《精讲精练》、《1000题》、《讲真题》、《8套卷》和《4套卷》),以及风中劲草系列,还有就是其他知名教师的最后冲刺卷。首先,在9月至10月期间,专注于刷选择题。结合使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与《1000题》,每读完一章就做对应章节的选择题,至少做两遍,并且注意收集错题。一个小提示,可以在做《1000题》前复制1-2份,以便后续反复练习。其次,11月份再次刷《1000题》,并尝试《讲真题》中的选择题,以了解历年试题的风格。同时,借助“红宝书”和风中劲草来填补知识空白。最后,进入12月直至考试前,集中精力研读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对于主观题部分,你需要几乎能背诵8套卷和4套卷的所有大题答案,因为这样不仅可能遇到原题,而且即使题目不同,也能依据记忆内容大致构造出答案。一旦选择题和大题都掌握好,考研政治的成功就在眼前。祝愿各位旗开得胜!
考研数学方面:
在所有科目中,我对数学颇有信心,因此备考显得较为轻松。我早在年初就启动了课本复习计划,确保在暑假前完整地过了一遍教材。暑假期间,我投入七月和八月两个月时间进行了李永乐复习全书的第一轮学习。之后,我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第二次研读李永乐,期间因回家停留了大约半个月,实际上的有效复习期为一个半月。紧接着,我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李永乐的第三次精读。接着,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回顾前三轮中的错题,以李永乐为主。到了十二月下旬,我开始接触真题练习,坚持每天一套,以此来迎接考试。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学习单词,我个人并不推崇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而是倾向于通过听力来理解单词的含义。我反复听过两次5500词汇,感觉效果良好,真正领悟到了单词的意义。在七月至九月这段紧张的司法考试复习期间,你可能无法充分练习英语,所以建议每天挤出五到十分钟来做完形填空,这有助于提升语感,巩固单词记忆,而且这样的训练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坚持每天用一小时完成两篇阅读理解,依旧以真题为主,对于那些反复做仍然错误的题目,尽量去熟记;对于已知答案的题目,则需深究选项设计及选择或放弃的理由。阅读理解的核心秘诀就两个词:忠实原文!避免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带入阅读中,始终保持对原文的忠诚,仔细对比选项与原文,并善于运用排除法。剩下的一个小时应投入到写作练习,我的策略很直接,就是背诵范文、例句和模板,不必过于追求猜测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工程的学习首先需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知识。尤其是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噪声控制等模块,都需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例如,理解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如何凭物理过程进行分离和净化,以及生物降解的过程等。
对环境工程中的数学和统计应用,如流体力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我会推荐多做实际计算题来提升技能。这些工具性的知识能帮助定量分析环境问题,设计出更有效的治理方案。掌握编程语言如Python或R,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模拟,这也是现代环境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实验室操作经验能直观地了解环境工程的实践过程,如水质检测、样品处理等。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习,也是理解和运用环境工程理论的好方式。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还需关注环境政策法规和国际环保动态。这些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使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法规,为环境保护做出更科学、更合规的决策。
我强调的是持续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环境问题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需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不断更新自有的知识库。面对各种环境问题,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接受,敢于挑战,以创新的解决方案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