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子信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考研备考技巧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子信息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大约在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布的《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版后我才启动复习。这本四十多万字的书籍略显沉闷,且由于语言表达相近,易使人混淆。不过一旦消化了首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显得相对简单,而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领悟难度不高。我将它与《肖秀荣1000题》同步使用,每读完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选择题,这种方式相当有效。试题的实践帮助我逐渐明确了关注点(尽管看似每一处都是重点)和知识点间的差异,避免了混淆。后期我没有投入大量时间背诵(几乎没有长时间拿着书在外背诵的日子),因此这一轮阅读对我至关重要。我自称采用了“理解性记忆”,并强烈推荐这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这两本参考资料极具价值,有位政治高手提议应再看一遍大纲解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完成这一遍后,我还天真地将肖1000中的所有解答题抄写了一遍,虽然当时没记住多少。但后来反思,也许这个过程在无形中有所助益。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开始深入研究数学全书。起初,我认为自己在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足够,大学数学也学得不错,以为全书会轻而易举,然而实际入手后却发现相当困难,每个章节都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来完成。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逐题解答,有时思维受阻,有时出错,这让我倍感挫败,甚至后来遇到难题就直接看答案。不过,我及时调整了这个习惯,在六月底前专心致志地重新做了一遍,但仍缺乏整体框架的理解。进入七月中旬,我在暑期留校继续学习,再次复习全书,这次我对知识点有了更系统性的把握,明白每个题目测试的具体内容。第二轮复习时,我搭配了660题,尽管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但有些题目需要的计算量堪比大题,对我极富启发。起初在660题中犯了不少错误,并逐渐察觉许多知识点反复出现。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遍660题。九月开学后,我没有参加课程,而是开始了全书的第三次研读,同时做第二轮660题,随后着手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依次去做,最后两年的题目作为限时模拟训练。做题时,关注的重点不是分数,而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十月中旬,我已经完成了十多套真题,于是购买了市场上热门的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等人的模拟试题集。半途而废地做完一半后,我转而开始第二次做真题,并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问题进行分类。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购入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卷子,不过后者难度过大,几乎无法下手,最后我专注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考试前的最后两天,我挑选了近两年的真题作为实战演练。总的来说,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考研英语方面:
这个成绩楼主还是很满意的。我觉得英语最重要的就是真题,你分析个五六遍真不为过。楼主应该是大三上学期考的六级,想着反正明年要考研,那时候看了一个人说,读篇英语文章把他用中文翻译出来,可以提高阅读水平,楼主就这样做,一直到考研,也偶尔会翻译一下,这说实话,为楼主后面翻译打了基础,这两项基本都没很准备,全是这打的底子。在复习过程中,我还做了张剑150篇吧,错的很多开始,很崩溃,后来八月份开始看真题,我觉得看晚了,一开始老不舍,但是确实可以六月底就看的。最后一个月准备的作文,有点仓促,楼主一开始挺急的,看那图片作文怕自己主旨分析的对,后来发现这也是多虑了,那时候就会看看作文书上的图片想想寓意,就酱。完形填空也没很练,就把真题上的做了做,反正就翻来覆去的分析真题文章,选项。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逻辑门电路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包括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等,以及它们的组合使用如TTL和CMOS集成电路。理解这些基本元件的功能和特性,是构建复杂数字系统的第一步。例如,了解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工作原理,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开关特性和电流控制。
布尔代数是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关键工具。熟悉其定律和规则,如分配律、德摩根定律、吸收律等,简化复杂的逻辑表达式,使设计更简洁有效。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换为布尔表达式,再用Karnaugh地图进行化简,这是设计简单逻辑电路的重要步骤。
再者,要深入理解触发器和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它们是构成时序逻辑电路的核心。比如RS、D、JK、T等各种类型的触发器,以及同步和异步计数器的区别。掌握它们的状态转换图和真值表,能帮助设计出各种计数模式的电路。
对更高级的内容,如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理解,需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学习。例如,凭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数据选器、编码器、译码器,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电路的强大功能。对FPGA和 CPLD这样的可编程逻辑器件,不仅要知道其工作原理,更要学会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或Verilog)进行编程,实现自定义的数字系统。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接口,如ADC和DAC,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它们是现实世界信号与数字系统的桥梁,理解其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有助于设计更高效的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除了课本知识,动手做实验,用面包板搭建电路,凭实际操作去验证理论,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在线资源,如电路仿真软件,帮助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进行模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