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国海大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中国海洋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实际上并无固定的策略可言,因为它既可能是付出多而回报少的领域,也有可能轻松备考就能取得好成绩。然而,一个共识是选择题举足轻重,特别是多项选择,需要投入精力深入记忆,多做练习以巩固印象。在新大纲发布前,最好能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这门课程注重领悟。接着,大纲出来后,就可以开始新的学习阶段。我记得临近尾声时,我翻阅大纲解析四次,做了三次肖秀荣的1000题,这就相当充分了。至于主观题,最后一月的冲刺至关重要,那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模拟题集,通过它们了解命题趋势和思维方式,然后就是全力以赴地背诵,尽管过程可能会让人头昏眼花,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就足够了。有些同学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背了很多,但考试时却不确定是否应写下,等到对照标准答案才发现,原来自己曾经背过,只是当时没能识别出那是正确答案。因此,清晰的思考路径和能否灵活应用知识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
考研数学方面:
从四月初我启动了李永乐复习全书的学习计划,并且反复研读了五到六次。这本书堪称经典,特别注重基础知识。虽然泰勒公式的章节我没深入研究,因为我认为这个知识点不太可能在考试中出现,而且我自己在这个方面确实较弱,担心会因错误而失分,所以我决定跳过了这一部分。对于书中的证明题部分,必须沉下心来仔细思考。最初,每道题都会让我感到困扰,甚至有些沮丧,但只要坚持多做几次,就能逐渐理解证明题的内在逻辑。今年的考试中,证明题与全书中的题目相似,难度也不大,我成功解答了出来,深感之前投入大量时间复习证明题是值得的。
我还有一本错题集,它是配合全书使用的,其中包含了我认为很有价值的题目以及我曾经出错的问题,即使重复犯错的题目我也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重温一次。今年的填空题最后一道与我之前的错题颇为相似,那种熟悉的感觉让我静下心来解题,最终选择题错了一道,实在是无能为力,不过填空题全部正确。我想这归功于我平日里专心致志地做全书练习。无论做题多少次,我都不提前看答案,尽管有时非常想看,但我总是等到完成后再查看,否则练习就没有意义了。
考研英语方面:
在英语复习方面,主要的任务是积累词汇、研习真题并构建个人的写作框架。我早在大三的寒假便启动了单词记忆,起初利用扇贝软件,坚持了超过100天,随后转为使用红宝书背诵,完成了十几个单元的学习。接着,我断断续续地继续背单词。暑假时,我开始着手处理英语真题,尤其是集中精力做阅读理解。初期错误率高达8至9个,逐渐减少到7、8个,然后是5、6个,但后来就停滞不前,陷入了瓶颈期。然而,通过持续努力,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错误降低到3、4个,甚至进一步减至1、2个,那时的自己真是进步显著。稳定在这个水准后,在备考后期,我会每天做一两篇阅读以维持感觉。
在阅读部分巩固后,距离考试还有两周,我参加了老师的作文冲刺课程。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我开始整理作文模板,规划首段、次段和尾段的写作。我最初准备了三类模板,分别对应无形社会现象的正反两面和有形社会议题。后来,考虑到三个模板过多,我简化为两个,分别对应正面和负面观点。考试时,题目恰好涉及行动,我顺利运用了预先准备的第一段,并稍作调整,大部分内容都派上了用场。
在此期间,我也逐步开始了其他题型的复习,首先是新题型,因为相对较易,然后才转向较为复杂的完形填空部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涵盖了地壳形成、岩石分类、构造运动、地质年代、地层学以及地貌演变等多个领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需有扎实的理科背景,特别是物理和化学知识。例如,理解岩石的成因和性质,就需用到化学反应原理;分析构造运动,又离不开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两项技能,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析地质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熟悉基本概念,还要尽可能多地实践操作,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再者,地质图的阅读和解读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理解地质图上的各种符号,还需具备立体思维,将二维的地质图转化为三维的地貌图像。多做练习,反复对比不同地区的地质图,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也是常考点。这部分内容繁多,需凭构建时间线来记忆,结合具体的化石证据,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深度阅读教材,把握每一章的核心知识点,配合教辅资料和历年真题,巩固加深理解。定期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参加讨论组或者找同学一起学习,凭讨论和答疑,发现自有的盲点,也能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机会的话,参加野外实习,实地观察地质现象,会你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也尝试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了解学术前沿,这对应对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