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子信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电子信息考研备考方法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子信息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没有特别花时间,是十月份开始准备的,前一个月每天2小时,后来每天3小时。资料书方面是一路跟随肖秀荣老师的。一个系列都买了,但是真正用到的也少。资料书是这样的,买多用杂都特别耗费时间和精力,很容易吃力不讨好。风中劲草我近两年都买了,但是这个真的很干货,用起来干巴巴的,个人觉得不大适合政治基础知识不好的童鞋用哈,因人而异,我总是用不下去但是又因为太干货舍不得丢,对哒买资料时候常常深井冰发作啊{:7_333:} 二战后就学乖了,只用肖秀荣的1000题,再用他的知识点提要对照,再就是后面的肖8肖4,去年肖8质量很高,到最后冲刺阶段非常夯实信心,当然肖4是必备的,每年都能压到题是必须的。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备考期间,首先应当查阅本科课程的教科书,这是初期学习的重要环节。有些学生认为课本内容过于繁杂,倾向直接跳入市场上流行的考研数学参考书。然而,我推荐无论专业背景如何,即便是数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至少通读一次本科教材,确保理解各个定义和定理。首要任务是掌握各种概念和术语,否则直接进入专门针对考研的数学书籍可能会因难度过大而感到困扰,效果并不理想。预计两个月的时间足以浏览完这些权威教材,因为它们包含的基本知识是公认最扎实的。此外,阅读时建议每完成一个部分(如一节或一章),立即解决后面的习题,以加深记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牢固根基。对于首次考研的同学,最佳的数学复习启动时间可能是大三下学期的三四月份。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比较差,只过了四级,最担心英语,每天英语都是听说读写练的,在英语上花的时间较多,我用的英语资料是黄皮书,不过这要看你是怎么想的了,自己琢磨。反正每天就是上课,总结经验技巧,一句话,英语就是背和练,背的是单词,美文,短句和语感等,练的就是阅读。英语就是一门语言,实际上并不可怕。在做英语真题前面我先做了一本模拟题,很多人都说没必要做模拟题,其实现在回头想想确实是,如果你能把考研真题阅读中的每个句子结构,语义,单词的意思、文章的结构都搞懂,还是需要很多时间来慢慢思考的,把这个时间浪费在做模拟题上确实即既没意义又浪费时间。我每套都模拟真题时间来做。英语真题我自己把近15年的英语真题word版找到,然后把每篇阅读的句子断开并留下空白,打印出来,自己做完阅读后在空白处把每个句子都翻译一遍然后跟真题答案翻译的比较。我比较喜欢把句子中的生词画出来然后读全文,觉得这样单词记得快,又培养了语感,每天都有固定时间读真题原文。在做完阅读后,就分析为什么做对和为什么错。真题我用的是丁晓钟的,其实黄皮书也可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信号”的基本概念是基础。信号视为信息的载体,分为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两大类,线性时不变系统则是处理这些信号的主要工具。对这两点,需深入理解其定义,掌握其特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系统的分析”是核心。主要凭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工具来分析信号在不同域内的特性。这部分需大量的计算练习,也要理解和各种变换的性质。例如,傅立叶变换用于频域分析,能够揭示信号的频率成分;拉普拉斯变换则在复频域中研究系统动态特性,帮助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再者,“系统设计”是实践的关键。要学会按需求设计滤波器,比如低通、高通、带通或带阻滤波器,这就需用到像巴特沃斯、切比雪夫等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系统辨识和控制理论也是重要的一环,它们具备了预测和调整系统行为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深入理解课本知识,不断做题巩固;另一方面,凭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能直观感受信号处理的效果,加深理解。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或者编程竞赛,也能提升实战能力。
团队讨论和教师指导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遇到难题时,和同学一起探讨,或向导师教,往往能更快找到解决办法。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很重要,及时发现知识盲区,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