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上大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选择跨专业考研的朋友,尤其是从理工科转向文科的同学,切记不可低估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这一点至关重要。无需过早开始复习政治,九月至十月启动已绰绰有余。政治的本质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即使投入不多,也能凭借深厚的底蕴展现出持久的力量。然而,理科背景转文科的考生,你们必须认清自我,扬长避短。面对众多对手明显的优势,你们需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提前开始政治学习,大纲要多读几遍,模拟试题要多做几套,预测卷也要多背诵,甚至练习书写,这些都是你们不可或缺的步骤。在借鉴他人的备考策略时,首先要自问:我与他们的处境相同吗?目标一致吗?要求相等吗?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采取最稳妥的方式,付出最多的时间,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扎实可靠,不让这个弱点成为你实现梦想途中的绊脚石。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感觉还挺自信的,感觉基础还不错,开始的时候每天就是在背考研单词,这个每天也花了两个小时,然后就是做做张剑的阅读理解。这样一直到了十一月,这时候才开始做张剑的历年真题,单词还是每天照往常一样反复的背。每天早上一到图书馆,把单词书拿出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看完单词都将近10点了,我觉得只要把单词搞定了阅读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每天花这个时间还是值得的,早上背英语单词最多只能花一个小时,最迟最迟不能超过九点。背单词占用了一个钟的正式时间外只能利用其他零散的时间了,这并不是说单词不重要了,而是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而且单词是要一直坚持背的,记得滚瓜烂熟,还要懂它的用法,一个单词派生出的各种形式都要会。个人感觉早上刚开始这一个小时内状态不是很好,还没完全进入学习状态的,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背背单词背背作文比较好。到了十一月后才开始专攻历年真题,后来才发现晚了,因为英语真题是要反复多做的,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培养那种正确的解题思维。真题一战的时候也做过,但到了去年十一月什么印象也没有了,重新再做感觉做得还比较理想的,4篇阅读理解基本上都在30分以上的,做完后每一篇的每个句子、每道题都认真的分析理解过,还把它翻译出来,所以真题这样一遍下来花的时间也不少。到了十二月就开始背张剑的热点作文50篇,但是很少动手写,这样就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写的真的太少了,作文水平也没多大提高,没有亲自动手练真的很难有质的提高,直接导致考场上慢吞吞一点一点的挤,真的很后悔当初偷懒没有坚持每天练一篇,作文这东西真的是讲究熟能生巧。到了最后也没多少天做模拟题了,总的来说还是模拟真枪实战太少了,没有找好实战那种感觉。平时不流汗,战时多流血!考研多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作文这一科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积累和创新。积累是基础,无论是词汇、句型还是结构,都需大量阅读来充实。我坚持每天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散文、新闻报道等,以拓宽视野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我会定期摘录好词佳句,形成自有的素材库。创新则是文章脱颖出的关键,这需你对社会有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我会关注时事热点,思考其背后的社会现象,以此激发写作灵感。
中国民间文学的学习则更注重理解和感悟。我建议先从通读教材入手,了解各个时期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内容,构建起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深入研究一些经典的民间文献,如《聊斋志异》、《山海经》等,凭对比分析,理解其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我还参加了一些田野调查活动,亲身体验民间文化的魅力,这对深化理解和论文写作非常有帮助。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我推崇“读写结合”。对作文,我会定期练习写作,既是对阅读的感悟,也是对生活的观察。每次写作后,我都会导师或同学提出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对中国民间文学,我则习惯于做详细的笔记,整理出关键知识点,并尝试用自有的话复述,这样既能巩固记忆,又能提高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在备考期间,我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参与学术论坛讨论,查阅电子数据库,观看专家讲座,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学习途径。保持好的心态也至关重要,面对困难要积极应对,保持信心,自己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