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复习注意事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因为我政治开始得太晚,大约9月中下旬,每天又看得很少,所以我只看完了一遍,而且压根没什么印象。这使得我后期一直在担心政治,最后一个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背政治上,结果专业课又疏忽了,以前背的很牢的知识由于最后一个月复习太少又给忘了一些,所以在看到很多基础性的靠记忆的知识时(选择题,名词解释,大题)我都卡壳了,不能顺畅地想起,既耽误了时间答案又不怎么准确了。考完后我真的很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开始看政治,考试前几个月没有多花时间在政治上,不然也不会导致后面时间分配不均,影响我专业课背诵类东西的复习。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正式进入全面复习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教材,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我还攻克了一本大一购买的高等数学辅导书中的所有题目。同时,我记录了关键概念,特别是那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计算实例。我还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等特定主题进行了归纳整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九月下旬,那时我对全书的题目已经有大约80%的把握。
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于是购买了数一、数二、数三的所有真题集。我每天早上设定两个半小时来专心做题,严格控制时间并在结束后给自己评分,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将模糊的知识点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上午几乎都专注于数学。我这样重复练习了两遍,后来由于时间紧迫,便改为每三个小时完成两份试卷。
起初,我在做真题时得分不高,且经常超时,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发现不足,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开始做模拟试题,直到考前三天才停止。在这最后的三天里,我重新梳理了我的笔记。由于数学考试总是在上午举行,所以我始终坚持在上午进行数学学习。
考研英语方面:
针对考研英语的学习规划建议如下:在五月份以前专注于词汇的记忆,之后保持每天的复习。词汇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到你的成绩。你可以选择两种方法来攻克单词:一是采用“速战速决”策略,按照《杨鹏17天搞定GRE单词》的方法,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单词的学习,然后每天投入半小时进行复习。这种方法需要强大的毅力,大约会有七天你需要每天花费7-8小时背诵,初期可能较为艰难,但一旦完成,后续六个月你都能相对轻松。二是结合真题学习单词,通览十年的真题,确保每个单词都熟悉。这种方式适合有一定词汇基础的同学,通过每日分析真题来记忆单词,更为轻松愉快,但如果词汇基础薄弱,可能会发现大部分真题单词都不认识,这同样会带来困扰。
五月至六月期间,每天坚持做两篇英语阅读。市面上有很多相关书籍可供选择,如《新东方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上册较易,下册稍难)和《张剑黄皮书考研英语阅读理解150篇》(难度较高,超纲词多,但命题思路不错)。我个人使用的是这两本书,但你也可以寻找更符合你需求的资源。评价一本考研阅读理解书的质量,关键是看它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全面。在这两个月里,你还可以尝试一些真题,了解命题趋势,并探索各种学霸的学习技巧。
七八月是关键时期,开始深入研究历年考研真题,强烈推荐《张剑考研英语真题黄皮书》,尤其是其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同时,对于翻译,找出自己的不足并记录那些你觉得精彩的句子结构,以备日后用于写作。这个过程可能耗时三小时,会让你感到疲惫,但效果显著,既能提升阅读能力,又能加固翻译和写作的基础。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编程语言基础,无论是C++、Java还是Python,掌握其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是必要的。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如类、对象、继承、多态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算法和逻辑思维是编程的灵魂,熟悉常见的排序和查找算法,例如冒泡、选、插入排序,二分查找等,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基本数据结构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树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模型要深入理解。理解贪心、动态规划和回溯等高级算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操作系统部分,内存管理、进程和线程、死锁、文件系统、磁盘调度等内容是重点。尤其是虚拟内存管理和操作系统的并发控制机制,需深入理解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点繁多,TCP/IP五层模型、HTTP、FTP协议,以及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方面都需扎实掌握。特别注意TCP和UDP的区别,以及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凭做题和项目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参加讨论小组或在线论坛,与其他考生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定期复习,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整体的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