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最后才着手复习政治,原因在于这门课程的效益产出比极高,每一单位的努力往往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只需集中精力阅读几本权威教材。首先,必读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通常被称为政治红宝书,它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编纂,非常正式,再强调一次,非常重要,历年试题要么直接出自此书,要么与其紧密相关。这本书的更新也是衡量政治考研趋势的重要指标,不可或缺。接下来推荐的是杨杰主编的《冲刺背诵核心考点》,这本书的内容与肖老的《知识点精讲精练》相似,但更为浓缩,重点内容通过不同的字体或阴影突出,层次分明。由于我的备考时间有限,所以我选择了更精简的《核心考点》。当然,肖老的书籍也是必备的,包括《命题人1000题》的习题及解答,《冲刺8套卷》和《终极预测4套卷》。这些全部都是模拟题,且与真实考题极其接近,具备预测作用。我完成了《1000题》两次,自己批改并在笔记本上修正,同时反复查阅错误题目对应的考点。对于《8套卷》,我只做了选择题,马原部分的大题则仔细看了一遍。至于《4套卷》,我不仅做完选择题,还把所有的大题都熟记于心。
考研数学方面:
尽管分数不算顶尖,但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主要参考了数学大纲、教科书、二李的全书、李正元的真题集、660题、400题及合工大的模拟卷。资料不在多,关键在于精,更重要的是勤于动手练习。每个人的进度不同,所以我就不详述具体的时间规划了,自行调整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刚开始复习时,即使全书上的题目都感到困难也不必惊慌,这是很常见的状况。我特别推崇660这本书,虽然用了两个月才完成,但它确实帮助我在第二次刷全书时解出了大约七八成的问题。
对于套题部分,我采取了一种策略:每五套卷子为一个周期,其中包括三套真题和两套模拟题,这样可以适应不同的难度层次。以十天为一个周期,一天做一套题,第二天用来校对答案并复习之前的错题。然而,我比较粗心,常常看错题目或在计算中出错,导致真题和模拟题的成绩往往达不到130分,当时我很焦虑,因为我的目标是130分以上。不过,考试时仔细答题,结果还算满意。因此,我认为平时不必太纠结于模拟成绩,无需与他人比较,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始终记住,最后的实际考试才是决定你分数的关键。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资料:张剑的历年真题加解析。背单词的方法:我一开始是从04年的阅读往前做到97年,遇到不会的单词就抄在笔记本上,时不时的背一下,提醒大家一下,英语的提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还有记住重复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一定不要嫌烦。阅读我看了何凯文老师的五夜十篇,看的时候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看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做阅读变得流畅起来,其实所谓的阅读技巧都是建立在你的单词基础之上的,还是要强调一下单词的重要性。阅读现在阶段可以每天做一篇97到04年的真题,目的是熟悉一下考研的单词以及掌握考研阅读的思路,考研阅读考的是细节以及你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可能一开始你不认同,但真题做多了就会有体悟。7月份的时候开始做05到19年的真题,做两到三遍,目的是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每个句子怎么切分,段与段的关系以及文章的主旨。10月份就可以做12年以后的真题了,越接近后面的真题越有参考价值,也值得多做几遍,目的是知道作者出题的意图以及巩固单词,认识新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学基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材料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在结构部分,需深入理解晶体结构、非晶态结构以及微观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例如,理解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的不同晶体结构有助于预测其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材料的性质是关注的重点。这涉及到物理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等)和化学性能(如腐蚀性、抗氧化性等)。凭实验和理论计算,了解不同材料在各种环境下的表现,这对材料的选和设计至关重要。
再者,材料的制备工艺直接影响其最终性能。需掌握各种合成和加工技术,如溶胶-凝胶法、粉末冶金、热处理等,并能按具体需求优化工艺参数。理解和运用相变理论也是这个环节的关键。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对理论知识,除了课堂听讲,自我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也很重要。尝试理解并应用这些理论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凭模拟软件进行材料性能预测,加深理解。对实验部分,一定要亲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这样不仅能提升动手能力,也能培养科学思维。
团队合作和交流同样重要。与同学讨论问题,参加学术研讨会,甚至进行小组项目,都能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利用好教师资源,及时教疑惑,他们的经验和指导往往能指引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