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学考研备考指南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概是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其实大纲解析四十多万字的容量对于我来说应该只能算作是一般,但是内容稍微比较枯燥一点,而且因为文字的表述方式很相似,也比较容易记混。但是只要把第一部分的马原看过之后,毛概和中特就比较容易了,而近代史和思政几乎没有什么理解难度。这本书我当时是配合着《肖秀荣1000题》来看的,基本上是像看课本一样的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题,感觉效果很不错,因为有题目的考察,所以慢慢的就把握住了看书的重点(虽然会感到几乎全书皆重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也就不容易记混。因为我后期几乎没有背过什么(几乎没有捧着本书去外面背半天的经历),所以我觉得看的这一遍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属于看书比较慢的盆友,但是看过之后记住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我大言不惭的把这种经历形容为“理解性记忆”并且极力推崇。故而,我觉得这两本参考书的价值非常高,曾有政治大神建议大纲解析需要看第二遍,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一遍过后,我又傻傻的把肖1000里面的解析题带答案全部抄了一遍,当然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潜移默化之中还是会有作用的吧。
考研数学方面:
通常,我会选择下午和夜晚来复习数学,因为早晨往往容易感到疲倦。开始时,建议先通读一遍教材,尝试解决一些示例题和课后习题,但切勿过度沉迷于课本,毕竟它并不完全覆盖考试范围。我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耗费过多精力,反复精做课后题,如今回看,实则是无效用功!课后习题不必全部完成,重点放在计算部分。我个人推荐使用张宇的《十八讲》和《九讲》,特别是对于高数部分,非常实用,值得一试!数学题型虽多,但基本规律是固定的,多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对比相似题型,这将大有裨益。多次翻阅并熟记自己的笔记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尝试背诵,显示出数学笔记的价值。在打基础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听课、记笔记,并反复温习笔记,尽可能地阅读全书。
考研英语方面:
复习之初,我把重心放在了阅读理解上,仅专注于历年真题的练习。我从早期的题目着手,比如2000年左右的一些试题。随后,我会进行翻译训练,首先独立完成,碰到不熟悉的表达就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推测,找出阻碍理解的关键词汇再去查阅字典,这些词汇是我集中记忆的关键点。最后,我预留了最近几年的真题用于模拟测试,一次性完整地做一套。
对于日常积累,我认为作文应该早早开始准备。即使你不提前背诵模板,也需要时刻留意素材的收集。在我背了一些范文后,在阅读时我发现许多句子与作文的主题紧密相连,且语言流畅、词汇精炼,非常适合运用到作文中。不过我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推荐学弟学妹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挑选出那些适合作文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的基础在于热力学和动力学。热力学三大定律是理解物质能量转换和过程方向性的基石,特别是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它们贯穿于所有化学反应中。动力学则涉及反应速率和机理,要深入理解Arrhenius方程和过渡态理论,这对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速度至关重要。
量子化学是理解分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重要工具。薛定谔方程、波函数和能级分布等概念需深入理解。分子轨道理论和价键理论帮助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对材料的电子结构分析有直接影响。
再者,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在材料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理解表面吸附、Langmuir和BET理论对研究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催化性能极其关键。胶体化学中的稳定性、聚集和电荷调控等内容,则对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有深远影响。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记忆更重要。理论部分需凭做题来加深理解,如计算反应自由能、判断反应自发性等。实验部分,尽量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凭模拟软件进行分子动态模拟,或者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物理化学原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讨论和合作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好方式。找同学一起解题,互相讲解难点,或者参加学习小组,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定期复习和预习,保持对知识的持续接触,有助于巩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