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交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我是从9月底开始复习的,也不是很高。整个过程,我看的考研大纲那本书,配着肖秀荣1000题,后期的8套卷、4套卷和背诵自然不能少。哲学要看的比较细,哲学一定要理解,不理解就记忆困难;毛中特方面,要把大部分分清,把每个时期的时间,事件,著作,回忆都重点记;史纲我是快速的看了一遍,重要的是把时间线自己顺开,自己可以画时间轴写写事件之类的;思修我就不多说了。政治一定要每天关注实事,多看新闻,政治的时间性很强。
考研数学方面:
我早早地就开始涉猎数学书籍,不过阅读进度并不迅速,大约是从七月份才真正系统性地研读。我采取了一种方法,每读完一章,就配套完成那一章的所有习题,对于错误的部分,我会用标记圈出,并将它们整理进专门的错题集里。我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蓝色用来抄写题目,黑色记录答案,而红色则用来标注关键知识点和注意事项。整理错题时,我不再重复抄写同类问题,而是挑选一两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这样既能避免疲劳,又能在回顾时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在暑期期间,我会边学习边记忆重要的公式和定理。暑假结束后,我进入了强化训练阶段,开始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包括17年的五套超越题,张宇的8+4和400题中的5套,以及李永乐的6+2,从2004年至20年间的真实试卷,我每天都坚持做一套。到了十一月中旬,我与一位同伴约定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套题,尽管我们的交流仅限于网络,但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鞭策作用,想偷懒时就会想起彼此的约定。每做完一套题,我都会至少回顾两遍,深入分析每种题型,因为之前只顾着做题的乐趣,结果到了真正的考场却无法辨认出来。实际上,有些大题在模拟卷中已经出现过,我都一一记录下来,在考试前再次复习,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显著。
考研英语方面:
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起,我开始了英语单词的学习,因为那时候我已决定要考研,并为此购买了《红宝书》作为词汇教材。初次翻阅时,感觉相当艰难,很多单词既陌生又难以记忆,但我仍然坚持下去,我认为反复是关键,至少需要看上十遍。在备考期间,每当学习疲惫时,我会翻看单词来稍作休息。随着进度,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阶段,我可以在五天内完整过一遍单词书。
如今看到有人习惯抄写单词的中文释义,我个人认为这并不高效。这样做可能会耗费过多时间,毕竟阅读理解更为重要,大致理解含义就足够了,许多单词其实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来。至于阅读训练,我当时选择了星火的《阅读100篇》,每日练习一至两篇。但后来我发现这些模拟题与真实考试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建议主要还是应该以真题为核心,100篇或200篇这样的辅助材料只需用来熟悉文章结构,不必过于纠结正确答案。
真题无疑是考研英语复习的重中之重,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反复研读了三遍。对于作文部分,关键是结构和句子表达。我背诵了老师推荐的30篇范文。此外,自己动手写了几篇,提炼出一个通用的写作框架,这样一来,考试时就能直接套用,节省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存储数据,还关乎到算法的设计和分析。在我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并熟练掌握四种基本的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和队列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基础知识会在后续的学习中频繁出现,需深入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特性。
数组是最基础的数据结构,它的优点是访问速度快,但插入和删除操作相对较慢。链表则弥补了这一缺点,虽然访问速度稍慢,但在动态改变数据时更为灵活。栈和队列是两种特殊的线性结构,"后进先出"(LIFO)的栈常用于递归和表达式求解,"先进先出"(FIFO)的队列则广泛应用于任务调度和缓冲区设计。
接下来,树和图是更高级的数据结构,对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二叉树、平衡树如AVL和红黑树,以及图的各种遍历算法,如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都是需重点掌握的内容。这些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排序和查找算法也是重要的一环。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等都是常见的排序算法,需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按实际情况选合适的方法。至于查找,二分查找、哈希表等都是高效的工具,尤其在大数据处理中作用显著。
对数据结构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要两手抓。多做题,凭编程实现数据结构和算法,加深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在线平台如LeetCode进行实战训练,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