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财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不必过早准备,因为你记忆的速度赶不上遗忘的曲线。我是在快十月份开始准备的。我做选择题,刷蒋的《800题》和肖秀容的《1000题》。我喜欢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11月份之前主攻选择题就行,一定要把不会的知识点都搞懂。选择题我刷了基本两遍。就是要多看书!把错了的题彻底理解清楚!把错题的解析都写在原题旁边。其实历年真题只是让你了解出题人思路,但绝对不会重复出现,所以做一遍就好。大概11月份后开始看大题,看真题中出现的大题,尤其要看答案解析,仔细研究如何答到点上,如何得高分。然后开始做蒋、肖的练习题,《肖四》、《肖八》是一定要做的,并且要结合时事背会大题。今年政治大题肖押中的还是蛮多的。大题不要太担心,剩下最后一个月背就足够。(我当时由于时间紧,剩十几天背的)政治的重头戏还是在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选择题的对错会跟别人拉开很大差距,一定要重视!!做到先理解后记忆!再者,北京地区公共课压分严重,政治决定你是否可以上一个好学校。所以一定不可以掉以轻心,忽视政治的复习。政治复习资料:讲义,命题人1000题,在12月份,在做四套卷时,可以拿着分析题练练手,不一定把答案一字不漏的写下了,列出提纲,表明知识点即可。就这样,我就上了考场。(但说实话,自己准备地并不充分,心里并没有底,近五年选择题真题没有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出现我这种情况,做做选择题真题还是挺有必要的)
考研数学方面:
日常训练时应提升效率,避免拖延,尝试设定时间限制来训练自己在紧张环境下思考,因为这正是考场的真实情景。不少同学长时间自学后,忽视了考试的实际感受,导致真正步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时显得格外陌生,症结便在于此。在平日练习中,需以考试的标准要求自己,施加压力,提高解题速率。660题中的难题即使浏览一遍也可能耗至11月,而这个月可以先迅速回顾复习全书中不熟悉的例题,这一阶段会相对较快。接下来的关键是400题,务必完成两次,尽管难度颇高。
考研英语方面:
进入十二月,这个时期,你仍需专注做真题。几个月的辛勤努力后,你对真题应该相当熟悉,阅读一篇文章时,几乎能立即译成中文。你掌握了文章的整体架构,能剖析句子,熟识词汇。此刻的重点是反复操练真题,培养一种直觉。同时,别忘了积累素材和记忆作文模版。(说到模版,有人担忧会得分不高,但要知道,你自己即兴创作的可能更初级。因此,放心使用模版吧,我周围许多朋友都这么做,成绩并不差。所以不必过于忧虑。)考试前夕,保持每天浏览一下英语真题,只为了保持那种熟悉感。相信前期的付出,会让你在英语考试中展现出最佳状态。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是核心。你需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以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框架,如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理论等。这些内容构成了经济学的骨架,是你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基础。
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经济模型是关键。例如,IS-LM模型、AD-AS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以及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模型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理解模型背后的假设、推导过程以及它们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提升分析能力的重要步骤。
再者,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要有一定的了解。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直到现代的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这些流派的思想冲突和融合,有助于你形成全面的经济学视野。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阅读原版教材和经典文献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它们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生动有趣,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精髓。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也是提高应试能力的有效方式,检验理解和记忆程度。
关注时事,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提升经济学素养的关键。你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经济类期刊,或者参加学术研讨会,这样既能拓宽视野,也能锻炼批判性思维。
别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解析生活中的问题,你会发现经济学无处不在,这也学习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