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完成1000道题目后,由于我答题速度较快,我便购买了其他习题集继续练习。每遇到错误,我会参照书籍标记出相关知识点,推荐每次复习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以便清晰地识别出问题所在。接着,我仔细整理并分析了错题,重温了一遍笔记,确保每个知识点至少过两遍。到了接近10月底,我开始接触真正的试题,尤其是选择题部分。
在此说明,直到11月底,我都主要集中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以及做选择题。随着前期基础的奠定,此时做起历年真题非常迅速,通常在一个半小时内,我能完成两年的选择题,对答案并进行解析。我记忆中错误并不多,即使政治部分出错也无妨,关键是要对多项选择题做好深入分析。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重新开始深入学习,这次选择了数学全书。起初,我以为基于大学期间扎实的数学基础,全书应当不成问题。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消化一个章节。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独立解题,但时常遇到困难或错误,这让我备受挫折,甚至有时会直接查看答案。后来我改正了这个习惯,并在六月底左右完整地做了一遍,但我仍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我想试试分级习题集,却发现难度更高,没过多久我就转向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发现,《复习指南》在完成全书后再读,变得容易许多,其中充满了技巧,某些解题策略与李永乐的方法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李永乐。我把《复习指南》当作一种补充材料。到了七月下旬,我又重读了一遍全书,这次我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理解,明白了每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第二次通读全书的同时,我也完成了660题,尽管大部分是选择和填空,但有些题目的运算量堪比大题,非常有价值。刚开始我错误颇多,而且越往后做,越发现很多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到了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轮660题。九月开学,我没有去上课,而是开始了第三次全书复习和第二次660题练习,随后开始做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进行,保留最后两年的题用于模拟测试。做题时不应过分关注分数,关键是掌握知识点。到了十月中期,我已经完成了十多个真题套卷。那时,我购买了市场上流行的模拟题,包括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的。到十一月中旬,我开始第二轮真题训练,并着手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错题进行分类。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不过后者难度过高,每次动笔都觉得无从下手,最终放弃了,我主要集中精力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最后的两天里,我用剩下的两年真题进行了最后的实战演练。总的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质量。
考研英语方面:
有小伙伴询问关于语法规则的问题。实际上,考研英语的语法水平与高中相仿,并无太大难度。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来说,语法复习并非必不可少。在考研中,阅读部分最为关键,几乎无需过多依赖语法知识。翻译题只需掌握基本的从句语法就能应对。至于写作,如果具备一定的技巧,可以尝试使用复杂句型;但如果感到困难,首要任务是确保表达准确,避免犯基础错误。在9月至10月期间,持续钻研历年真题,反复练习,但要保留最近2至3年的试题作为考前模拟测试。每日投入2.5小时学习英语应足够。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明确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这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的基本性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电路定律,以及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概念。这些内容构成了分析电路的基础,需扎实掌握。
模拟电子部分,重点在于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如共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放大器的特性,以及负反馈放大器的概念和类型。运算放大器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其理想特性和实际应用中的非线性效应。
再者,数字电子部分则涉及到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理解与设计。需熟悉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等数制转换,以及布尔代数在逻辑电路中的应用。对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基本时序电路,不仅要理解工作原理,还要能进行状态图和真值表的绘制。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凭亲手搭建电路,观察实验结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例如,设计一个特定功能的放大电路或逻辑电路,需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凭大量的习题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增强应试能力。特别是对复杂电路的分析,需反复练习熟练掌握。
我要强调的是,电子线路并非孤立的知识点,它与电磁场、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紧密相连。在学习时要保持全局观,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