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农图书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领域既不了解,也感到相当排斥。所以尽管我在十月份初期就开始接触政治学习,却始终无法投入,也无法持之以恒。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当你拿到政治参考资料,比如《风中劲草》或大纲时,可以立即启动复习,但初期只需熟悉内容,无需急于背诵。毕竟这段时间内,各个学科的压力都较大,应优先分配时间给其他科目,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政治学习就足够了。到了十一月,肖秀荣的八套卷等材料会陆续面世,这时你可以完成其选择题,并尝试理解和记忆。进入十二月,肖四会出现,这时候你对其他科目的掌握应该更熟练,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背诵肖四的选择题及所有大题,确保考试时能有充足的话语来回答问题。今年有人批评肖秀荣押题不准确,但我认为主要可能是选择题部分,而大题的质量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对于担忧答题无从下手的理科生而言,熟记肖四的大题是个很实用的策略。
考研数学方面:
俗话说的好嘛,得数学者得天下,考研中数学还是很重要的。数学应该是最早开始复习的吧,每天大概翻翻课本,上课主要以抄笔记为主(当时还没有完全静下心来准备考研,各位引以为戒啊),全书当时用的是李永乐的,八月上旬开始做第一遍,九月第二遍,十月第三遍,总共看了三遍吧,中间穿插着看了听课时做的笔记。十一月才开始做的真题,只做了一遍,从05年开始,差不多11年的真题。第二年的话,因为有第一年的基础,所以数学上没有用太多的时间,效率也比较高,张宇36讲过了两遍,1000题买了包装都没拆,真题也是买的张宇的从86年开始的,差不多30年吧,后来又做了张宇的四套卷。这就是大概的时间安排。需要提醒大家的主要有几点吧:第一,一定要尽早准备,因为专业课还是压力很大的,第一年就是因为后期时间都匀给了专业课,将近一个月没有做数学,上了考场有点手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考研英语方面:
在一战期间,我对英语作文的投入不足,但在二战时,我深感其重要性,于是提早开始每日研读汪江涛的高分写作,并积累了大约15篇大作文和20篇小作文的背诵材料。同时,我也动手练习了几篇文章,避免依赖万能模板,而是自备了一些句子结构、框架和精彩语句。考试时,我能保持冷静,将所学自如运用。我认为,大量背诵是必要的,关键是要熟悉并能灵活应用,这样无论面对何种主题,都能游刃有余。
对于阅读部分,连续两年我都坚持使用丁晓钟的超精解,二战期间也参考了何凯文的方法,但我仍然认为丁晓钟的解析最为深刻,有助于构建思维模式,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我反复研习英语真题至少六遍,没有涉及任何模拟题,全心全意挖掘真题的精髓,到最后甚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考试时我并未感到紧张,反而十分从容地完成了所有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牢固掌握的。这包括图书馆的历史发展、功能定位、组织结构以及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等。尤其是对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角色的理解,例如数字化服务、社区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是考试的重点。我建议凭阅读经典的图书馆学著作,如杜威十进制分类法、Ranganathan的五项定律等,来深化理解和记忆。
情报学基础则涵盖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这部分需理解和运用大量的理论模型,比如V Ricky的信息行为模型,Kuhlthau的信息搜索过程模型等。对信息伦理、知识产权等相关法规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我通常会凭做案例分析,模拟实际的情报处理过程,以加深理解并提高应用能力。
再者,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实习和实践活动,使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如OPAC系统、ILS系统等,提升信息检索、整理和利用的实际操作技能。数据分析工具的学习也很重要,例如SPSS、Excel等,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析情报数据。
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也至关重要。我定期阅读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关注最新的研究趋势和技术发展,这对答题时能体现出深度和广度,也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灵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我学习和反思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会定期整理笔记,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并凭做历年真题来检验学习效果。我也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凭与他人的交流,激发思考,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