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川大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复习指南与经验

四川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一)做题政治从9月份开始,用两个月的时间把《肖秀荣1000题》认真做了一遍,对大纲会有一个基本把握。1000题我总共做了3遍,第二遍并不是像第一遍一样把所有的题目又重新做一遍,而是做第一遍的时候,用红笔标记没把握的和做错了的题目,第二遍的时候,遮住答案,把红笔标注的题目重做一遍。第三遍把第二遍仍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当然不是背答案,一定要真正弄懂。(二)11月底的时候开始背风中劲草,我背得比较晚,不少人可能那时都背了几遍了。但个人并不认为政治就是死背,很多选择题其实很灵活,需要分析,背了N遍,不理解,同样做不对。政治的背,不能过分死记,一些问题,知道要点即可,主要可用于做选择题。
考研数学方面:
我并不否定以题型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事实上,我也偶尔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我还没能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然而,我个人偏向于一种不同的学习策略,倾向于先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再通过归纳题型来巩固知识,以此增强学习效果。对于仅专注于题型本身的学习方式,我并不提倡,甚至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举个例子,今年2018年的数学一和三中有一道概率论试题,涉及到“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而在之前的复习资料中,通常只涉及“离散+连续”(如2016、17年),“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考试后,我翻阅了许多题型集,没有发现任何一本提到这种特定题型。这不应被视为全新的题型,因为该题的核心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理论知识的角度看,并未超出课程范围。但从题型角度来看,它却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超越常规的。如果一本题型书仅仅依赖题型来覆盖所有考点,不仅是降低了考研的标准,也低估了出题老师的智慧。近年来的实际考试题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了我的观点。
考研英语方面:
在三月初一,我开始了校园生活的新篇章,每日往返于自习室、食堂和宿舍之间。首先,我专注于学习英语词汇、语法规则和复杂句子,这为后续深入研习真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计划是持之以恒地记忆单词,并专注做英语一的真题阅读,只需关注阅读部分。由于英语一的阅读难度较高,遇到困难时我会向教师求教,他们总是耐心解答。起初,我每天攻克一篇阅读,完成之后仔细分析答案,记录复杂的句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的正确率逐渐提升。到了五月,我调整策略,每五天为一个周期,第一天做四篇阅读,接下去的四天逐篇精读,查找新词汇并加以记忆。到六月底,我已经完成了所有英语一的真题阅读。
十二月份,我开始练习写作,每隔一天就会根据之前的真题写一篇文章。如果对写作不够自信,使用模板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应避免全篇套用,而应灵活运用句子级别的模板。在理解基本作文架构的基础上(大多数写作指南都会讲解),针对各种类型的句子准备几个模板。而在不用写作的日子,我可以复习阅读或熟记模板内容。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对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对无机化学,理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至关重要,比如原子结构、离子半径变化趋势、氧化还原反应等。要熟练掌握酸碱理论,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对有机化学,主要关注官能团的性质、反应机制以及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途径。一定要多做练习题,提高对有机结构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物理化学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是理解化学过程能量转换的基础。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是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重要依据。动力学部分,要熟悉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概念,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统计热力学虽难度较大,但理解微观状态与宏观性质的关系对深入理解化学现象很有帮助。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三者缺一不可。理解是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化学原理,灵活运用。记忆则需反复复习,尤其是各种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和重要公式,凭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来辅助记忆。实践则是提升,多做实验,凭动手操作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技巧。
我还建议大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Khan Academy等平台有丰富的化学课程自学,积极参与学习小组讨论,互相解答疑惑,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