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选择在大纲发布后开始着手准备政治,我认为这个时间点相当合适,过早开始并不明智,因为政治需要持续学习,否则初期的记忆会逐渐淡化,早期投入的复习时间可能因此浪费。然而,推迟到11月才开始也不理想,那时其他科目复习的压力也会增大,时间会显得格外紧迫。我的策略是,首先通读一遍精讲精练,不做练习,接着第二轮阅读两章精讲精练,并结合对应的1000题进行练习。第三次则是将精讲精练与风中劲草相结合,同时做1000题中标记的部分。我从10月开始关注政治,提前太多并无太大益处,因为它主要依赖短期记忆,而不是深入理解。我选择了任汝芬的序列一作为教材,虽然许多人推崇红宝书的大纲,因其内容全面且权威,但我更倾向于序列一,它的形式更为紧凑,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想花费过多精力的人来说足够使用。而肖秀荣的1000题是必做的经典习题集,我大约做了三遍,首次可能会较慢,但能明确标记错误,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复习。11月期间,我会穿插阅读风中劲草,它是序列一的精华版,对巩固知识很有帮助。进入12月,你会发现时间变得紧张,每天需应对四门科目,于是政治的学习时间也需要增加。此时,除了重温1000题来巩固知识,还需要借助一个法宝来准备主观题,那就是肖秀荣的最后4套题,这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尽管有些人认为其预测准确性不高,但对我来说,背诵这四套题足以应对大题。关键在于,这些题目的答案涵盖的知识点会在考试中派上用场。由于我在高中阶段学的是文科,所以我在政治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但成绩还算理想。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通读了一遍教科书并完成了课后练习,确保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到五月底。接着,我开始研读复习全书,选择的是李永乐和王式安合著的版本。在阅读时,我不直接查看答案,而是用纸遮挡住,尝试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个思考环节至关重要。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专注于全书(线性代数部分除外)以及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到了八月底,我已经完整地过了一遍这两本书。
随后,我参加了老师的强化课程,这使我在知识框架和解题策略上有了显著提升。九月下旬,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全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因为全书中的题目极具代表性,值得深入理解。在最后两个月,我主要以历年真题为主,并辅以少量模拟题(特别推荐张宇的题目)。真题无疑是最佳的复习资源,与实际考试题目有许多共通之处,我认真做了两遍,大部分按照真实考试的时间安排,以培养临场感,避免考试时过于紧张。最终,我数学得了130分,对此成绩我感到相当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我建议尽早着手准备。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关键是要持续进行阅读或记忆单词。研究生阶段的英语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考研词汇量可能还不够)。如果觉得专门学习英语过于繁重,那么查阅与你专业相关的英文论文会是个好方法。我只用了两本书作为参考资料:首先,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实际上只有100篇),由于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所以感觉它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对于时间宽裕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先做真题再做这本书;其次,就是《历年真题集》,我总共做了两遍选择题,从11月份开始,大约每隔一天做一套,以保持答题的状态。在后期,每天至少完成四篇阅读理解,不必过于在意对错,但必须坚持不懈。阅读时应带有目的性,寻找关键词,准确定位,并排除干扰项,这时你会发现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几年的真题,每年遇到的陌生词汇都会变得逐渐熟悉,看得越多,记得越牢。
考研专业课方面:
集成电路专业综合是一个涵盖面广且深度深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电路分析、数字逻辑设计、VLSI设计等核心领域。半导体物理是基础,你需深入理解能带理论、载流子迁移率、PN结的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这里的学习,重在理解和应用,非死记硬背,多做相关实验模拟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加深理解。
电路分析是连接半导体物理与数字逻辑设计的桥梁。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各种放大器的工作特性是重点。建议使用MATLAB或SPICE等工具进行电路仿真,这不仅能直观地看到电路运行结果,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电路行为。
再者,数字逻辑设计部分,掌握基本的门电路、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你需熟悉TTL、CMOS等逻辑器件,对状态机设计和 vhdl/verilog 等硬件描述语言,要有一定的编程能力。这部分凭编写实际的小项目来提升技能,比如计数器、寄存器等。
VLSI设计部分,你需了解芯片制造流程,懂得如何使用CAD工具进行布线和版图设计。理解摩尔定律对集成电路发展的影响,以及当前纳米尺度下的挑战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我坚持每日定时定量的学习,并结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找出自有的弱点并针对性地加强。我还积极参加讨论小组,凭与同学的交流,解决了许多困惑,也从他们的观点中得到了新的启示。